-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辨证论治十法
论辨证论治十法
论辨证论治十法.txt如果你同时爱几个人,说明你年轻;如果你只爱一个人,那么,你已经老了;如果你谁也不爱,你已获得重生。积极的人一定有一个坚持的习惯。论辨证论治十法
论辨证论治十法(1)
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1月10日
□ 赵法新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编者按: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赵法新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提出辨证论治包括以下过程:审症求因、审因辨证、据证立法、依法组方、权变加减、剂型合宜、途径最优、煎服用法、心理调适、饮食护理,概称“辨证论治十法”。每一法对疗效都有直接影响。前五法为广大中医所熟悉、常用,后五法不是所有中医时时都能注意到。本版今起将赵法新对“辨证论治十法”的论述分次陆续刊出,敬请关注。
审症求因
所谓“审症求因”,就是运用中医理论和经验,对望、闻、问、切四诊所获症状、体征加以分析论证,探求其发生的原因,谓之“审症求因”。即透过表面现象而推求其一系列症状、体征发生的真正原因。这是据症推理、逆向思维的方法,是建立在中医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底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则不能娴熟运用,难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外感热病,患者发热,恶寒,头疼,无汗,鼻塞清涕,脉象浮紧,舌质淡,苔薄白。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这一系列症状、体征发生的原因: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寒主收引,寒邪束表,则无汗头疼;肺主一身之表,寒邪袭表,肺气不宣,则鼻塞清涕;脉浮紧、舌淡苔薄白均为表寒之征。综合归纳,为风寒袭表所致。就是说患者发生一系列症状、体征的原因是风寒袭表。这个由“审症求因”而得出的结论,为下一步“审因辨证”提供依据。
审因辨证
即运用中医理论,对已知病因的性质,分析论证、探求其一系列症状、体征间的内在联系、变化机理,以便确认“本证”形成的病理机制和结论,即病机,谓之“审因辨证”,亦是“证属”何证的定性依据。
仍以上例说明,已知病因是风寒袭表,此时应进一步以其病因来分析辨证,由于风寒袭表,导致鼻塞清涕、无汗头痛之肺卫失宣之证。此结论为???一步“据证立法”提供依据。
据证立法
即依据“审因辨证”得出病理机制和结论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上例可根据《内经》“寒者热之、表者散之”的原则,立“辛温解表”治法。
依法选方
即依据治法选方。如上例据“辛温解表”治法,可而选用辛温解表、宣肺通窍之杏苏饮、九味羌活汤。因方适法,而合于证,则寒散表解。
权变加减
虽“方”、“法”相因而合于道,但与此人、此时、此证、此地不尽合者,又当权衡变通而加减之,使“方”、“法”与“证”完全合宜,正谓“量身定做,合身得体,因人而异”,真正做到“辨证论治、对症下药、因证制宜”,理法方药,丝丝入扣。
论辨证论治十法(2)
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1月12日
□ 赵法新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剂型合宜
中药剂型,多种多样,古有汤、丸、散、膏、丹,今又发展有胶囊、颗粒、冲剂、片剂、注射剂等更多剂型。剂各有特长,病也多样,人各不同,力求合宜,优势互补,药力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所以,要求剂型与疾病、个人都要合宜。盖汤者,荡也,力大、效猛,犹扫荡之势,多用于初诊、急病、重症,具稳、准、狠的优势;丸者,缓也,崩解慢,吸收缓,效力续,方便快捷,故适用于慢病、缓症的恢复期;散者,散也,弥散快,起效速,最适宜胃肠病及小儿;膏者,剂也,内服为滋膏,滋补之剂也,外用为膏药,径捷效速,直达病所,外治是也;丹者,剂也,按成方配制,颗粒或粉末状,名贵内服之丸,称丹,如小金丹,疮疡外用之粉末亦称丹,如三仙丹、红升丹、白降丹;胶囊者,药被食用胶包裹,以防气味之外泄,亦具丸散特点,方便卫生、含量标准;冲剂、颗粒,皆开水冲调、内服之剂,亦具汤剂之犹点,起效快捷,携带方便;片剂者,精制质纯,量准方便,可与丸剂媲美;注射剂,为目前最精制之剂型,质纯量准,为急救独辟蹊径。总之,应因证、因药、因人而优选最适宜的剂型,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煎服用法
中药汤剂煎煮方法 《医学源流论》:“煎药之法,最宜深究,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又说:“大部发散之药及芳香之药,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荡;补益滋腻之药,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此其总诀也。故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足见汤剂煎煮方法之重要。汤剂是中医临证用药的主要剂型,具有力大功专、起死回生、扫荡祛邪、权变加减、量身定做、方证合宜、无可替代之优势。其质量把握是多方面的,其中,与饮片炮制、煎煮方法、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用水用具等关系至为密切。因而,历代医药学家都很重视,几千年来,一直沿着“多溶出少耗散”的主轴代有发展。
至今韩国煎药机已引进10年,风靡一时,虽有诸多优点,但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医药理论。传统中药煎煮方法、用具多有不便,尤其不能保留其芳香挥发成分。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修订《煎药房管理规定》,提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