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

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 一、选择题 3、右图是江苏镇江丹徒区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宜侯矢簋。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西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该文物的价值包括 ①说明了铭文最早使用于丹徒区 ②体现了西周完整的宗法结构 ③佐证了西周实行过分封制 ④反映了西周的青铜冶炼技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④ 4、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它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等。下列关于史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同一个史料,人们可能会做出多种解释 B.史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 C.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 D.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 5、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6、《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对材料中四年建侯卫、六年作礼乐解读正确的是 A.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就是为了维护郡国制 B.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度 C.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用来代替分封制 D.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 7、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 A.所任官职名 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 A.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 B.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 C.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 D.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 19、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一件秦汉(秤砣),上面刻着秦朝通行的文字“廿六年(公元前221后),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一),歉疑(疑惑不明)者皆明壹之。”该文物有助于研究 ①秦朝制度 ②秦始皇功绩 ③古代文字演变 ④秦朝灭亡原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21、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这一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行省制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扬州。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迁于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诸郡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 A.台湾府 B.军机处 C.云南行省 D.议政王大臣会议 3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 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