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土培田
乡土培田文文、图/伊瑜、图/伊瑜田民居,位于福建省闽西山区,是一豪放而优雅。培座拥有800年历史的古村落及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向培田:路隘、林深、苔滑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拢屋相媲美,也是客家建筑文化经典之作,被喻为“辉煌的客家庄园”。30幢明清时建造的高堂华屋、20座古祠、5处书院、1条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组成了一个成群连片、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中国乡村古民居建筑群落,与永定的客家土围楼风格迥异。如果说土围楼是古堡,封闭而坚固;那么,培田民居就是庄园,从广州飞到厦门,再乘车向闽西连城的朋口镇前行。此前,培田吴家大院的主人一再嘱咐我,乘上到连城的班车,在朋口镇下,再找车去培田村。从地图上看,这一带有很多革命老区。1928年,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与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继续向赣南、闽西拓展创建106LOt矗立在村口的“恩荣”牌坊图/一枪TRAVEL在路上出来了!沿着红四军走过的行军路线,在夜色中,我经过古田镇,从朋口抵达培田。或者是在附近择地另外再建一座宅第分支分脉居住。客家地区的村落通常房屋数量较少而规模较大,一座楼屋里可以同住十几或几十个家庭的上百甚至几百人。这种宗族聚居、联合居住的模式,不仅反映了客家和睦相处与平等团结的传统,同时也强化了客家人宗族内部的亲和力与安全感。培田居民的居住方式就是如此:在其约50座民居中,居住了315户人家,约1435位村民,即每座房屋居住着六七户人家,而且各家各户都是由同一近祖所传。他们的财产除屋顶、门户、厅堂、庭院、水井等是公有共享外,其余都各自独立。我踏上了传说中的“吴家坊”,迎客的是村口高大的牌坊和周围的擎天大树。“恩荣”牌坊是清朝光绪年间经光绪帝恩准,由御前三品衔蓝翎侍卫吴拔祯建造的。从这座古朴庄严的牌坊中不难看出当年“吴家坊”的风光。一条小河绕村而行,整个村庄布局大气端庄,村落南边水口处,古梅、香枫茂密掩映,似巨人把守。村内的建筑围屋而居,客家典型聚居方式培田,作为一个保存良好的明清客家建筑群,在许多古老文明相继被破坏和流失的今天,它显得弥足珍贵。走进培田村,令我惊讶的是:在这里居住的全是“渤海堂”吴氏族人。他们是培田吴氏始祖八四郎的后裔,从元初起,历经七八百年斗转星移,繁衍生息,培田村的居民仍然分户不分村,至今以一个自然村作为行政村,成为独立的村落,这真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典型代表和体现!比起其他汉族族群,客家的聚居方式自有特点,往往是在一座大宅中,居住着一个个同姓同宗而财产各自独立的家庭,即使宅内人口增长到无法容纳,也是围绕原宅向两旁或四周延伸拓建,108在培田,你会发现每家每户房边均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水圳相伴,穿街过巷,直通各户多为“九厅十八井”,规模宏大,最为典型的是“大夫第”、“衍庆堂”、“官厅”,占地都在6900平方米以上。厅高堂阔,雕梁画栋,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光、排水、卫生设施科学而完善,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客家人在唐末战乱后逃避到南方,所以在培田的建筑中很容易找到北方建筑的影子,“九厅十八井”是客家人参照北方庭院建筑特点设立的。“九厅十八井”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采用中轴对称布局,是厅与庭院结合的大型民居建筑。其厅、井布局科学合理,九厅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会客交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炊沐,集政、住、居、教于一体。水工程”,想想早在800年前培田就已户户通“自来水”,村民常常在自家门前洗菜淘米。其实每家每户的院里均有天井,每当雨季,雨水顺着天井蜿蜒而下,顺沟而出,流入石砌的水池中,这样的房屋布局也应了风水学中的“四水归堂,财源攘滚而来”的聚财布局。有的居民甚至在特制的陶制暗水管内放养了乌龟,乌龟来回爬动可以保持排水沟的畅通。山水培田,文墨之乡南方的山城离不开山和水,培田的建筑更能体现山水的韵味。在培田,你会发现每家每户房边均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水圳相伴,穿街过巷,直通各户。村里的老人介绍,水圳可谓古时“自来109在容膝居,居然还有一块“可谈风月”的牌匾在路上TRAVEL沿着鹅卵石铺成的小径来到村庄的居住中心,这里处处显着画意,花样繁多的木刻雕窗镶嵌在灰褐色的高墙内,色泽明快的门神挺立于飞檐翘角的威武门庭上。每家每户都爱在天井中央种上各种花草,幽幽庭院内到处洋溢着和谐。20座古祠仍然保持着800年前的风貌,古祠座座相依,彼此有暗道互通。在一对小姐妹的带领下,我经过了当地居民常常出入而外人无法察觉的弄道。弄道由各种各样别具特色的门庐相连,老人介绍,培田古民居重视门庐的构造,自古就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的说法。在这里,每个门庐都有自己的特色,或是石门上雕有各种奇兽,或是悬块金字牌匾,或是木壁绘上精美漆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