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7北京师范大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论文集文学卷(上)
义利之辨:《左传》中义利概念
的实践与应用
ThedistinctionofYiandLi:
The
YiandLi from“Tso—Chuan’’toand
concept practiceapply
李智平(Lee
Chih—ping)。
(辅仁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班,台北市)
摘要:(Abstract):“义利之辨”在儒家哲学中,为一辨明道德工夫的相对性概念。然而,不同
诠释进路对于义、利概念的认知,也有殊异。一般而论,无论是道德工夫绝对二分,或实践进路义利
关系的并立与主从,如何安顿“利”,是为关键。t就前者而言,利阻碍成义之路,须被舍离,所谓的
公利已裁化于义,可存而不论;当实践时,符合公众利益的利,其公平性取决于义,使义、利成为一
序列性结构。
以‘左传》为讨论文本,即将概念落实于现实政治情状,便无法如概念般容易厘清,又关涉乎政
治权力。而政治所欲探讨之内容者,乃两种以上相对属性权力的平衡,因此,义利反成为妥协利益的
道德基础。即便仍归本于道德,但更讲究权变融通。因此,义、利成为可供讨论与协商的实质意义,
更贴近人情。不同事件中,分化为不同处理模式,丰富与活泼了概念在历史事件中的使用。
关键词:义利之辨:信:礼:左传;政治权力
words:ThedistinctionofYiand
Key Li,truly,etiquette,Is0.Chuan,political
power
、 引言
“义利之辨”乃先秦儒者提出的议题,并作为道德价值的判准。《说文》释“义”
云:“己之威义也。”段玉裁(1735—1815)释云:“义各本作仪,今正。古者威仪字作
义,今仁义字用之。仪者,度也,今威仪字用之。谊者,人所宜也,今情谊字用之。郑
司农注《周礼·肆师》:‘古者书仪但为义,今时所谓义为谊。’是谓义为古文威仪字;
谊为古文仁义字。故许各仍古训,而训仪为度。……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礼容
得其宜则善矣!故(文王)我将),《毛传》皆日:‘义,善也’。”又日:“董子日:‘仁
者,入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义必由中断制也。从羊者,与善、美同意。”¨j
“义”当“仪”用时,是指行为表现。个人于团体中展现出合宜的礼容,即行为举措,
便是义是善。其次,《说文》释“仪”云:“度也。”而段《注》:“度,法制也。《毛传》
日:‘仪,善也。’又日:‘仪,宜也。’又日:‘仪,匹也。’其义相引伸。(肆师职)日:
‘李智平(1978.),男,辅仁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博士班四年级生。主
要研究清末民初儒学知识转型、明清之际儒学,并兼及《老子》与《黄帝四经》等道家思
想的研究。
【1】参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我部》,十二篇下,第43页。
419
2007北京师范大学拿固博:ij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论文集文学卷(上)
‘古书仪但为义,今时所谓义,古书为谊。’按如(文王传日:。义,善也。’此与释
诂及(我将传:‘仪,善也’正同。谓此义为仪之假借字。,,Iq复次,《说文》释“谊”
云;“人所宜也。”段《注》则道:“《周礼·肆师注》‘故书仪为义。’郑司农(?一114)
云:‘义读为仪,古者书仪但为义,今时所谓义为谊。’按此则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
汉时作义,皆今仁义字也。其威仪字,则周时作义,汉时作仪……《中庸》云:‘仁者,
人也,义也,宜也。’是古训也。”【j1综合上述,义、仪、谊有古今字与假借的关系。“仪”
者,为法度、准则,可引申出善、宣、匹等意义。义、仪同训为善,为假借。“谊”者,
乃合宜之谓。又《广韵·真韵》:“谊。善也。”可与义、仪互训。“义”的解释,广涵
了仪、谊。既为法度、准则,亦为合宜。其背后理据,咸归结于“善”。因此,显于外
的行为合宜与法度是“义”,以“善”为根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