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电厂热力设备
动力工程-热工基础 发电厂热力设备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绪论 第一章 工程热力学基础 第二章 传热学基础 第三章 锅炉设备 第四章 汽轮机 第五章 热力发电厂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绪论 第一章 工程热力学基础 第二章 传热学基础 第三章 锅炉设备 第四章 汽轮机 第五章 热力发电厂 绪 论 热能利用及在电力工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电能及其生产方式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概貌 现代汽轮机发电厂的组成及生产过程 本课程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能源与人类文明 自然界中蕴藏着丰富的能量,如:风力、水力、太阳能以及原子能等。按物质运动的形式不同,能量可相应地分为: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辐射能(核能)等多种形式。 热能:是指组成物质的所有微粒作各种不规则热运动时的总能量。 热能的利用 直接:加热、采暖、蒸煮、烘干。 间接:热能——机械能——电能 电能及其生产方式 电能是最具生命力的优质洁净能源,它能很方便地转换成其他多种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 电能便于通过变压设备和电力输送线路,实现远距离输送而损失较少。 电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电力工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电能可以由自然界的各种能源(一次能源)转换而来:化石燃料、水力、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其中以应用化石燃料(热力发电)、水力资源和原子能来发电占主要地位。 能源问题 原子能发电特点: 核燃料热值比煤的热值高出250万倍,因而核燃料的消耗量少,运输量小,发电成本低。污染小; 初投资大,用于放射性污染的防护费用高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概貌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镇江大照电灯有限公司全景 1949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为185 万kw,发电量为43亿kwh,人均用电量 9 kwh; 1978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为5712 万kw,发电量为2566 亿 kwh; 2001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为3.3861 亿kw,发电量为14839 亿kwh。 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为5 亿kw。 到2004年底,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在电力总装机中的比重分别为73.7%,24.5%,1.6%,0.2%。 核电的发展 中国核电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20年来的发展,已经建成和在建核电机组共19台,总装机容量约1600万千瓦,已经建成的9台核电机组发电量占中国大陆总发电量的2.3%。 1991年10月31日,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300MW)并网发电成功。 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两套900MW压水堆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九五”期间我国又有4座核电站投入建设。它们是:秦山二期2?600MW压水堆核电站,秦山三期2 ? 700MW重水堆核电站,岭澳两个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连云港2 ? 1000MW压水堆核电站。 2000年底运行中的主要水电站 (1000MW及以上) 中国年发电量居世界的位次 历年电力装机和发电量的构成比(1981~2000) 热力发电厂的分类 现代汽轮机发电厂的组成及生产过程 现代热力发电厂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热力和电气两大部分,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为发电厂的三大核心设备。 制粉及燃烧系统 制粉系统 煤 皮带运送机 原煤仓 给煤机 磨煤机 粗粉分离器 旋风分离器 煤粉仓 给粉机 输粉管 喷燃器 炉膛 燃烧系统 燃料在炉膛内燃烧,以辐射换热方式将热量传递给炉墙内壁四周的水冷壁内的介质;燃烧产物为高温烟气和灰渣。 高温烟气:依次经过过热 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 除尘器、引风机、烟囱, 排入大气。 灰渣、飞灰:用水冲入冲 渣沟和冲灰沟。 汽水系统 锅炉给水由给水箱 给水泵 高压回热加热器 省煤器 汽包 下降管 下联箱 水冷壁管 汽包 过热器 主蒸汽管 汽轮机 凝汽器 热井 凝结水泵 低压回热 加热器 除氧器 给水箱 冷却水系统 江河(或冷却水池)中的水 吸水滤网 循环水泵 冷却水进水管 凝汽器 冷却水出水管 江河(或冷却水池)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绪论 第一章 工程热力学基础 第二章 传热学 第三章 锅炉设备 第四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