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厢记》与《牡丹亭》色彩各异的人物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色彩各异的人物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色彩各异的人物形象比较
摘 要:《西厢记》与《牡丹亭》作为古代文学的“戏曲双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变化,从《西厢记》中的“有情”到《牡丹亭》的“至情”,剧作的人物个性色彩也存在着巨大差异。本文拟从色彩各异的人物形象比较来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剧作差异。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02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都是以才子佳人形象来塑造人物,在我国文学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成为很多文学作品的主题,虽然同样是爱情的歌颂,《西厢记》与《牡丹亭》两部作品主题、故事模式相近,但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两部作品中却有很大不同。崔莺莺和杜丽娘同是大家闺秀,出身名门,然而却有不同个性;张生和柳梦梅同是才子形象,然而也各有千秋;红娘和春香同是丫鬟,却彰显不同性格。
(―)矜持矛盾与大胆热烈:佳人形象比较
崔莺莺与杜丽娘都是官宦之女,她们貌美贤淑,温柔体贴,从小都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但同样都有对爱情的渴望。然而由于处于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时代氛围的不同,两人的个性色彩存在巨大的差别。
崔莺莺是相国之女,“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 ,典型的大家闺秀。“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 这说明了莺莺经历家道中落,而且暂居寺中,是对于残春、重关等所产生的愁绪。初见张生,红娘告知那壁有人,莺莺觑了一眼张生才下,在传统封建制度下本该非礼勿视,却终究因为情窦初开的年龄,因而看上一眼。这一眼便开始了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然而明朝是一个封建制度更为森严的时代,杜丽娘是个老成持重,不向人前轻易一笑的淑女。她父亲是南安太守,她的生活中只接触两个男人,她的父亲和老师陈最良。她连自家的后花园都没有去过,更不用说遇到自己的真爱。从这方面说,崔莺莺比杜丽娘要幸运得多。然而这样的生活更容易在她的心中种下反叛的种子,所以当她遇上了柳梦梅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了。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更加细腻、深刻的表现,在佛殿初逢张生便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她更多的是内心的赞美,在行动上并没有更大胆地表露。当她派红娘去探望张生,带回张生的书信后,心里又惊又喜,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封建统治的观念影响,她不愿意让人知道她的快乐,因此有矛盾的一面。而《牡丹亭》在塑造杜丽娘的形象时,重点在表现杜丽娘心中被压抑的情感,内心世界的丰富,及其青春的觉醒。作者运用大量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杜丽娘内心的感情,“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杜丽娘在阴间判官面前敢于慷慨陈词,叙说自己“只为痴情暮色,一梦而亡”的经历,相比崔莺莺的矜持矛盾,杜丽娘被塑造成了一个更加执着大胆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
(二)勇敢痴狂与克制保守:才子形象比较
张生和柳梦梅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才子形象的典型代表。他们都是家道中落,功名未遂的落魄子弟。同样在当时他们低下的地位都成为封建社会爱情的阻力。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了一个才华出众,风流儒雅的人物形象,“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他在佛殿奇遇崔莺莺后开口“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写出他见到莺莺后的如醉似狂,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诚恳真挚。柳梦梅对待感情在《幽媾》中描写,当杜丽娘的鬼魂前来幽会时,他却觉得这是“夜半无故而遇明月之珠” ,感情并没有那么真诚。他不像张生那样这位饱学之士在偶遇莺莺时,能将功名利禄抛到九霄云外,义无反顾地追求自由爱情。“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他人生的重中之重是接近莺莺, 搬进普救寺,寻找与她见面的机会,而读书便成了他追求爱情的幌子,日后更是无心读书。这也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系,士人不热衷与功名利禄。然而《牡丹亭》中汤显祖在柳梦梅考取功名这一事件上用了大量篇幅,塑造了柳梦梅热衷功名和干谒显贵这一性格特征,从而让柳梦梅对于爱情的态度与张生相比显得不够真诚,但是从另一方面也揭露了明朝知识分子视科举为唯一出路,体现了人物塑造的真实性。
张生在普救寺英雄救美,绞尽脑汁争取爱情,终于爱情有望,在第二本戏中“请宴”折中,老夫人公然赖婚,面对这种情景,张生在宴席上断然拒绝所谓的兄妹之礼,可见张生的狂妄勇敢,对于阻碍他与莺莺在一起的老夫人据理力争。《牡丹亭》的第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