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刻不容缓.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现代社会的公民应该意识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在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何使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更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      垃圾围城   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如今,全国600多座城市,已有三分之二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且有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有专家预测称,我国城市垃圾2030年将达到4.09亿吨,2050年将达到5.28亿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垃圾围城”,不仅污染空气、耕地、地下水等宝贵的自然资源,更造成恶臭,滋生细菌病毒,严重地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联合国专家曾说,垃圾是地球上唯一一种不断增长、永不枯竭的资源。中国城市化进程还在推进,不产生垃圾不可能,但减少垃圾却可实现。各界认为,破除“垃圾围城”,根本之道在于垃圾减量,即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再利用――这项工作已在很多发达国家推行,日本成功实现了垃圾年年变少。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就曾施行过垃圾分类政策,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在本世纪初也曾轰轰烈烈地推行过“垃圾分类试点”,但时至今日,试点要么不了了之,要么仍在探索,难以正式推行。   3月1日,国内首部地方“垃圾法”――《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条例》的实施,意味着本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道路,将极大推动本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的管理。然而,3月1日当天记者暗访了北京朝阳区多个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发现试点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都不理想。      垃圾桶分类 垃圾不分类   记者首先来到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某社区,发现该社区的垃圾分类设施,不仅有颜色、标识分类醒目的 “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垃圾桶,每组分类垃圾桶后面,还有“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栏,上面清楚地介绍了日常垃圾的分类方法,且配有图片说明,即使是小孩子也能看得懂,可谓“用心良苦”。   记者发现,很多的垃圾并不是按照桶上标识的要求分类投掷的,很多是一袋袋未经任何分类处理过的垃圾。“厨余垃圾”桶里有很多塑料瓶、报纸,甚至碎玻璃。仅有一些蛋壳、骨头和烂菜叶,属于“歪打正着”来对了地方。其他垃圾桶内也是如此,毫无经过人为分类后的迹象。   随后记者又来到团结湖街道某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发现与上一个社区的情况相同,各个桶里的垃圾还是“大杂烩”。正巧赶上一位大妈领着小孙子前来扔垃圾,记者趁机询问大妈是否知道该社区正在实行垃圾分类。   “知道是知道,但是我们自己从来都没实行过。”大妈坦言。   “为什么不分类呢,是不了解相关分类知识吗?”   “没那个功夫,而且我分类了,别人不分类,不也是白忙活吗?”大妈言语中透露着些许无奈。   记者来到临近的“社区垃圾压缩站”,采访了正在进行垃圾集中分类的环卫工作人员张师傅,他向记者解释为什么很多居民不进行垃圾分类。   “首先,应该派发分类垃圾袋,让居民在自己家里扔垃圾的第一时间就做到分类扔。”他还建议分类垃圾袋可以对应着分类垃圾桶的颜色,“厨余垃圾袋绿色,可回收垃圾袋绿色,其他垃圾袋黑色。”   “其次,社区的居民素质参差不齐,虽然环卫部门多次进行宣传,但还是有不少的人我行我素。一个人不分类,会影响很多人分类的热情。”张师傅说。      环卫工人压力大   垃圾不分类,无疑加重了张师傅等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记者采访时,大约有五、六个工人正在进行,本该是第二次,但实际上是第一次的垃圾集中分类工作。   不大的垃圾站,共分为三间,每间有一台移动式的垃圾压缩设备,分别是厨余、可回收、其他垃圾压缩机。张师傅向记者介绍说,由于第一步垃圾桶分类没有起到实际效果,他们在垃圾压缩前,就不得不再次进行垃圾分类。记者看到有的环卫工人专门负责拣塑料袋,有的人专门负责拣玻璃、灯泡等。手套、铁钳是这些环卫工人们进行二次分类的主要工具,“戴手套是为了卫生,铁钳很少用,基本上都是用手拣,利索一些。”   记者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张师傅等人主要是对可回收垃圾及有害垃圾进行筛检,厨余垃圾,由于太零碎,无法很细致的分拣,剩下大部分的垃圾都属于其他垃圾。“我们人力有限,只能进行粗略的分类,附近上千户居民,有5个垃圾压缩站,只有20个左右的环卫工人。”   垃圾经过分类后,就要进行第二个步骤――给垃圾挤水“减肥”。记者看到,环卫工人把分类后的垃圾分别放入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压缩箱内。站在操控台前的工作人员按下电钮,在压力的作用下,压缩仓里的垃圾被钢板缓缓挤到最深处,原来汤汤水水、松松散散的袋装垃圾被挤去了水分,体积也小了很多。一个垃圾压缩仓大约可以存放20?25吨左右的垃圾。压缩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