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仁字起源与初义
·国际儒学论坛·2008·仁字起源与初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余治平孔儒学派产生之后,便打出了仁的旗帜。仁的观念,最先可能并不由儒所提出,却为儒 所吸纳、改造与推扬。儒家看中仁、选择仁,又并不完全出于偶然,而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与复杂的社会背景。仁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与中枢。所以,理解儒家的观念,践行儒家的 教义,一定要首先弄懂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关。只有理解了仁的历史 起源和最初意义,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儒家特别强调必须宽待他人、厚爱他人,进而能够把天地万物都视为与自己具有同样情感意志、可与对话和交流的对象。一、竹简中的仁古语“仁”字的最初出现,虽一直难以深究,但其意义生成与观念发展却已有漫长的历 史。甲骨文中的“人”字,是一个站立着的侧面人形,头在左,或在右。1但从现有的甲骨文残片里,人们还没有找到“仁”字的存在,尽管已经发现了儒字与需字。‘睡虎地秦墓竹简》之‘为吏之道》、《法律答问》篇中,仁字的左边是一个站立着的侧 面人形,即尸,颇类似于现代汉语中左上开口的尸字。而右边则是一个“一一字形符号,可能是一个重文标记。2章太炎在‘检语》中指出:“古彝器,‘人’有作‘穴’者,重‘人’为‘灸’,以小画‘-’代重文,则为仁,明其非两字矣l”按照他的理解,“人与仁、夷,古只一字”,“古之言人、仁、夷同旨二甚至,“通其源流正变言之,则人、儿、夷、灸、仁、尸六字,于古特一字、一言,及文教日进,而音义分别为四、五。”而论其原因则主要在于,首先,“夷与仁,声训体通,脂真之转,字得互借。”从声、训、 旨意方面看,夷与仁原本可以相通、互借,字形虽异,但使用时却没必要细分。其次,“盖 种类之辨,夷字从大,而为人。自禹别九土,始以夏为中国之称,制字从页、臼、反,以肖 其形。自禹而上,夷、夏并日人耳。夷俗仁.故就其称为人,以就人声,而命德日仁。仁即 人字。自名家言之,人者为实,仁则为德,而简朴之世未能理也.”3夷、仁、人的字义通贯,渗透着政治、社会的嬗变,文字和语言本身即是历史生成之物。新近从湖北荆门出土的郭店楚简里,13000多个汉字中,仅仁字就达70见。这些仁字 既出现在道家文献中,也出现在儒家文献中,而且,无论其上下文意义如何,也无论出自哪个抄写者之手,皆上下结构,从身、从心,无一例外。而仁的含义则表现得相当丰富,首先,“人则为仁”‘,直接将人规定为仁,仁属于人. 人之生则可以为仁。其次,“仁,性之方也,性或生之”5,仁与人之为人的性体、本真是一回事。第三,“知而安之,仁也”6,认识人自身而能够理解并主动确立起自己的德性人格,‘王本兴编:‘甲骨文小字典-人》,第133页。文物}}l版社。2006年,北京. 2‘睡虎地秦简文!≯编·八·一,第125页。文物版社,1994年,北京.3章太炎:‘检语·卷五·附录:正名杂义:},见‘章太炎全集’。第三册.第493、492页,上海人民Ⅱl版 社,1986年.‘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六德》,第13l页,北京大学Hj版社,2002年.’刘钊:郭店楚简校释·性自命IlI》,第90页,福建人民}Ij版社.2005年,福州. 6除提Ill“知而安之,仁也”外,‘五行》还认为,“见瓶知之.智也.”“安而行之,义也.”。行而敬之,札也.”但仁却又是“义礼所由生也.四行之所和也。”见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五行》。第79页。北京大学IlI版社,2002年.于是,仁的性质与功能很特殊,位列五行之中,却仍高于其它四行.郭店楚简出土333·国际儒学论坛·2008·便可以称为仁。第四,“仁为可亲也~,“仁,厚之”2,仁的第一特点就是可亲近性,行仁 之人都具有可爱、可敬、可依靠及忠诚、敦厚的品格。第五,“爱善之谓仁”3,人心之中,趋近于善的内在欲求实际上就是仁的本质反映。第六,“仁,内也;义,外也”‘,仁发自于内,而义则行之于外,并且,“仁,义、礼所由生也,四行之所和也”5,仁是一切义、礼产生的源泉,是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相协调、和谐的最佳状态。二、汉前文献中的仁通行古文献中,尚书》较早出现了“仁”。‘尚书·周书·金滕》中,周公说,“予仁若 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意思是我周公具备像你父亲一样的仁德,既有多种多样的才能和技艺,又能够尊奉鬼神、祭祀祖先。这里的“仁”,主要涉及王者为人的品格与德性。涉嫌为后人所伪造的《古文尚书》中,论及仁的主要有:“克宽克仁,彰信兆民”(《商书·仲虺之诰》),“民罔常怀,怀于有仁”(‘商书·太甲下》),“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周书·泰誓中》)6。其中的仁,或指一种能够见之于外的美善行为,或指一种深藏于内心的良好德性。《诗经》中也曾提及“仁”,《国风·郑风·叔于田》日:“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 美且武~,赞颂“叔”美好而又具有仁德,俊秀而又有英武之气。《国风·齐风·卢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