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学讲稿
导论
第一节中医学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
中医学发展的历史
(一)春秋战国――中医理论体系的孕育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为中医药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和哲学基础。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
(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的问世,是先秦至西汉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此书约成18卷,162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内容十分丰富。该书全面论
《内经》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
《内经》系统地将反映当时文化进步的古代哲学思想如精(气)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构成本原,人类与宇宙万物存
《内经》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较详细地描述了脏腑的生理功能。这是总结秦汉以前的
《难经》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该书内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该书为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这三部医学巨著的问世,标志着医学发展的飞跃,即由原先零散的
(2)治疗技术的发展:随着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建立,治疗技术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整
药物疗法的发展:由于辨证论治这一临床治疗体系的确立,药物疗法从单一的“对症治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载药365种,并根据药物毒性的
药物理论的提高,促进了方剂的发展。虽《内经》仅载13方,而先于《内经》的280余首。这些方剂是古代医学家治病经验的总结,反映了汉代以前的方269首(扣除《伤寒论》112方与《金匮要略》262方中的重复者),君臣佐使,配伍严谨,
针灸技术的发展:中医的针灸疗法早于药物疗法。针灸疗法约产生于新石器时期,春秋365个腧穴(但实际计算与之不符),提出了五输穴及十二原穴的概念,并特别强调补泻手法,记载了逢 中医学系统理论的形成促进了治疗技术的发展,而治疗技术的进步和药物方剂学的发 (三) 魏晋隋唐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 魏晋南北朝,历隋唐至五代,前后七百余年。医学理论与技术,随着这一时期政治、经
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该书首次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24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推动了寸口脉诊法的普遍应用。 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该书叙述了藏象、经
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该书以1729论(绦虫)病是吃不熟的牛肉造成,“漆疮”的发生与体质有 唐·孙思邈编撰《千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两书详述.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较快、成果较多的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医学
南宋陈言(字无择)据张仲景“千般痰难,不越三条”的论点,进一步结合自己的临床18卷,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该书以病因与病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陈言的病因三分法,是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对其后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人,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他认为“六气皆从火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提出邪非人身所有,“邪去正自安”,不可滥
李呆(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人尊称李东垣),师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字洁),强调胃气对发病的决定性作用,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传河间之学,创造性地
金元四大家之论,各有创见,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既有许多新的发明和创见,又有
明代命门学说的产生,为中医学的藏象理论(字景岳)、赵献(字养葵)等医家,对刘完素、朱震亨的学术观点持不同见解,反对以寒凉药物攻伐人体阳非有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说,对温疫病的病因有卓越之见。他指出,200余年,吴有性对传染病的病因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温邪上受,首
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对湿热病(温病中之一类)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
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
另外,清·王清任(字勋臣)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
(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新解读《GB_T 28957.2-2012道路车辆 用于滤清器评定的试验粉尘 第2部分:氧化铝试验粉尘》.pptx VIP
- FR8012HA_QFN32_Datasheet_V1.0(富芮坤蓝牙数据手册 V1.0).pdf
- Oracle权威资料EBS基础设置全手册.pdf VIP
- 骨伤科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报告.docx VIP
- [灯具设计]大众Validat应用指南.pdf VIP
- 中国肺血栓栓塞症诊治、预防和管理指南(2025版)解读.pptx
- 服装生产车间安全培训课件.pptx VIP
- 新形势下边防后勤保障工作探析.pdf
- 《GB_T 28957.1 - 2023道路车辆 用于滤清器评定的试验粉尘 第1部分:氧化硅试验粉尘》最新解读.pptx VIP
- 20160412_大众Validat应用指南.ppt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