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对鲁迅文学思想的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夏目漱石对鲁迅文学思想的影响

夏目漱石对鲁迅文学思想的影响 摘 要: 鲁迅和夏目漱石都是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二者在作品的写作技法和形式表现,题材选取和形象塑造,个性气质和思想内涵上,都表现出了很多的相似性。本文分析了夏目漱石对鲁迅文学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 夏目漱石 鲁迅 文学思想 影响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提到鲁迅,人们总是难免联想到日本,因为日本是鲁迅弃医从文这一重大转折的源地。很显然鲁迅受到了日本很深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学上。在日本也有一位享有崇高声誉,被日本人称为“国民大作家”的大家,其头像更是被赫然印在日本千元纸钞的正面,与日本人民天天打交道——他就是夏目漱石先生。 在日本,除了对职业教师、律师、医生以外,日本人一般不以“先生”称呼别人,对文学家也是这样,但对夏目漱石是个例外,习惯上称为“漱石先生”,大约同我们中国人习惯上称呼鲁迅为“鲁迅先生”相似。较之客气,这里边显然含有尊之为师的敬意。实际上,夏目漱石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的确也和鲁迅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差不多。但鲁迅研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属于显学,不仅《鲁迅全集》被一篇不少地译成了日文,《故乡》更被收入到日本中学国语教科书中。估计不知道鲁迅先生的日本人不多。但相比之下,夏目漱石在中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人们或许知晓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但知道夏目漱石的,除了大学中文、日文系的师生和文学爱好者外,恐怕为数并不多。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夏目漱石先生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座卓然特立的高峰,他的作品仍为人津津乐道。这种地位上的比较,已经一目了然两人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共性。本文,我对二人的创作道路进行对比分析,谈谈夏目漱石对鲁迅文学思想的影响。 一、相似的经历引起的共鸣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生于1867年2月9日,东京人。夏目家在江户势力庞大,但在金之助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金之助是家中幺子,双亲并不为他的降生欣喜,所以金之助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2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10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其母在他15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19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 这些遭遇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其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从几部带着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如《少爷》、《三四郎》、《之后》、《道草》中都可见端倪。故事里的主人公多半有着良好的家世,却不受父兄重视,因此他们往往是孤独的,很早就意识到要自力更生,但内心里无不渴求亲情的温暖。有人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作家因自身的遭遇或基于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意识到真实世界的不完满,呕心沥血发而为文,才有感人的作品问世,但这份感动人心的力量往往来自于苦痛与不幸。重新回顾夏目漱石的生平,便知此言不虚。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1881年9月25日,浙江绍兴人。出身于败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少年时代接受长达10余年的传统教育,课余喜杂览,爱读野史笔记。因其外祖母等亲友在绍兴乡间,得以常常接触农村,与农民相亲近。13岁时家道中落,经常出入当铺与药店,倍感世态炎凉。后留学日本,因“幻灯片事件”有感于中国人的愚弱,为改造国人的国民性,故弃医从文,选择文学作为自己的战斗武器,开始革命文学生涯,并开始翻译介绍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 在日留学时代的鲁迅,对夏目漱石倾注了莫大的关注,这种关注是非同一般的。藤井省三先生曾在《夏目漱石与鲁迅》一文中写道:“鲁迅欣然住在漱石的旧宅,又喜欢吃漱石小说里出现的羊羹的事情,假如用偶然性来解释,恐怕站不住脚,不如说是鲁迅对漱石的钦慕之情。”[1] 同时,他们又都属于大器晚成的作家,发表成名作时都已到了38岁的“高龄”。而且,在他们最终确立文学作为其毕生的事业之前,都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年少时家庭的不幸,留学期间的屈辱和彷徨,理想破灭的苦闷,婚姻生活的不和谐,等等。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切的个体体验,使其作品更具对社会的洞察力和表现力。他们从事文学的动机是出于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责任感。他们都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文学是改造国民性,疏通人民意志的好方法。谈到从事文学的态度,夏目漱石在给弟子铃木三重吉的信中说:“要以维新志士那种生死搏斗的勇猛精神来从事文学。”而鲁迅也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二、创造思想的共鸣 夏目漱石提倡有余裕的文学,即所谓的“低徊趣味”,世称为“余裕派”。早期的夏目漱石不太看重以求真为目的的“挥真文学”,他的文学理念是以“自己本位”为出发点来构筑的,是以追求“善、美、庄严”为理想的。“则天去私”一语,夏目最初题写在《大正六午文章日记》的扉页上。该书在《卜二家文章座右铭解说》中解释:“天就是自然,要顺应自然去私就是要去掉小主观,小技巧。即文章始终应该自然,要天真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