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有效提问的关键.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追问,有效提问的关键

中学化学教学中有效追问的“四点”和“四性” 西湖高级中学 马骅 【摘 要】学生的思维因问题而引发,追问关注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追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课堂有效追问的顺利实施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之一。本文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提问的作用和目的,阐述了把握课堂有效追问时机的“四点”:疑问点、错误点、薄弱点和创新点以及实现有效追问的“四性”: 选择性、层次性、启发性和批判性。 【关键词】化学教学 有效追问 “四点” “四性” 一、前言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H·胡佛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实现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前提,但问题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问题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从问题情境中来。学生通过自己对某一情境的观察、分析、综合、经过归纳、抽象、思维,联想质疑,才能提出有价值的、尚需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并在问题驱动下展开研究。因此,化学教学中要善于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利用追问来创设情境在问题驱动下展开探究。 2.错误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以自己的背景知识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识难免会出现偏差,这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困惑。这种以错误形式呈现的思维困惑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教师通过追问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过程,分析其错误原因,寻找其错误根源,,使学生领会同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案例2】依据实验现象分析化学反应的主要矛盾 [教师演示]Mg(OH)2固体溶解在NH4Cl溶液中 [教师提问]溶解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部分学生认为:NH4Cl溶液水解显酸性,中和了Mg(OH)2电离出来的OH-,使Mg(OH)2不断溶解。另外一部分学生认为:NH4Cl电离出大量NH4+离子,与Mg(OH)2电离出来的OH-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一水合氨,使Mg(OH)2不断溶解。听起来都有道理,学生谁也说服不了谁。正确的答案只能有一个,如何判断呢? [教师追问]在NH4Cl溶液中,NH4+主要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据此,你认为哪种解释是合理的? [学生甲]水解是次要的,NH4+在溶液中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因此,第二种解释是合理的。 [教师分析]部分学生之所以发生错误的认识,是因为被溶液呈酸性这一表面现象所蒙蔽,没有深入分析溶液中NH4+存在的主要形式,这就告诉我们分析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或者是主要方面,分析解决这一错误的意义就在于此。问题到这里似乎是解决了,能不能再深入挖掘呢? [教师追问]如何证明第二种解释是合理的呢? [学生乙]找一种中性的,含NH4+离子的盐,若能使Mg(OH)2溶解,就能证明。 [教师追问]什么盐?为什么这种盐是中性的? [学生丙]CH3COONH4,醋酸与氨水的电离程度相同,酸碱性相当,所以盐是中性的。 [教师演示],AlCl3溶液与Na2S溶液混合后生成白色沉淀和有臭鸡蛋味的无色气体。AgNO3溶液与Na2S溶液生成黑色沉淀。 [教师追问]AgNO3和AlCl3溶液分别与Na2S溶液反应,现象为什么不同呢? [学生小结]2AlCl3+3Na2S+6H2O=2Al(OH)3↓+3H2S↑,两者反应主要原理是双水解。而AgNO3溶液与Na2S溶液:2Ag ++S2-=Ag2S↓,只生成沉淀。 [教师追问]同样是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反应,为什么有的发生双水解反应,有的只生成沉淀呢? [师生对话与交流]这要看溶液中可能生成的难溶物的溶度积大小而定。若难溶碱的溶度积小于难溶盐的溶度积,则主要发生水解反应;反之则直接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两种新盐。化学反应的复杂性,远不是非此即彼的这么简单,我们要养成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实际的化学反应,有主要反应,也有副反应。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判断,抓主要,舍次要。这两个案例都说明,在诸多因素影响下的化学变化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或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真实的课堂正是“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中不断进步的。有些“错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的错误,通过追问,从学生的语言表达暴露其思维过程,有效合理地利用,引而发之,这种利用矛盾冲突,促进学生自我反思,通过充分思考、讨论所建构的知识比教师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3.薄弱点 学生由于知识面狭窄,思维深度欠缺,对问题的认识常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特征。化学教学中,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很多的问题都被有意识无意识地概念化简单化了,学生对于知识与概念的了解往往停留在比较模糊的层面。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对学生的追问,纠正学生不太正确的认识,或者引导学生加深对某个问题理解。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