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eb App和Native App不是生死之争.pdf
WebApp和 NativeApp不是生死之争
——反思 HTML5惨痛的500天和四个谎言
2013 年是 HTML5 在中国最惨淡的一年,但是直到现在仍旧很少有人反思这
种惨淡的根源。 “体验经济”的盛行 ,让 “用户体验至上”成了互联网公司铁的
纪律。各行各业也把用户体验挂在嘴边上,可是偏偏在 HMTL5 从业者的思维
中,用户体验被刻意忽略甚至成了 “某种借口”。
HTML5惨痛的500天
2012 年 HTML5 全球范围的热度很快传输到了中国,行业掀起了一场大论战
“WebApp 和 NativeApp 在 3 年或 5 年内谁生谁死”。可是不曾想,就
在当年 HTML5 话题在中国最热的时候,欧美接连传来坏消息,众多大牌的
HTML5 拥护者纷纷反水 :如 Facebook 承认 HTML5 移动战略的错误、苹果
App Store 拒绝充当包壳的 WebApp 发行渠道等等。
很快中国力挺 WebApp 和 HTML5 的排头兵们纷纷偃旗息鼓 ,为数不多的当
时获得 VC 青睐的 HTML5 创业公司也在 2013 年被迫转型甚至解散。直到
500 天后的 2014 年,一只再次挑动了 HTML5 “神经的猫”出现才打破这一
悲观的趋势。
通常来说 ,“用户”的需求会被放在特定 “商业”逻辑里 ,然后选择具体 “技术”
来实现,既从 UserBusinessTech。也就是说技术作为底层基础、商业逻辑基
于技术实现、用户需求被商业逻辑包装后的技术满足。而在 HTML5 这个事情
上 ,反而技术逻辑成了优先的部分 ,打着用户需求的幌子满足野心家们的商业需
求。这些幌子和谎言总结下来包括以下 4 个方面:
谎言一 :用户使用一 nativeapp 的时候要去 AppStore 搜索 ,这一过程繁
琐不友好。
回答 :用户如果不愿意去 appstore 搜索 ,难道还指望去手机浏览器里面像 pc
一样搜索 web app?手机浏览器很重要,但是已经没办法在ios 和 android
的生态下和用户桌面的入口抗衡。
谎言二:nativeapp 的更新频繁,用户对更新感到厌烦。
回答 :app 的更新流程已经被 appstore 和众多手机助手等充分的优化 ,用户
习惯已经养成。另外 nativeapp 的更新代表着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多新的系统
功能加入,不断完善用户体验。而对于 web app 的 “弱功能”和 “弱体验”
属性,很难凭借所谓的无需手动更新的优势获得用户青睐。
谎言三:下载和更新 nativeapp 耗费流量,流量花费影响用户使用
回答 :流量的问题在今天网络环境下已经不再成为用户优先考虑的痛点 ,wifi 的
普及甚至让大型的游戏和视频 app 获得生机。当下高品质的 nativeapp 少则
10 几兆起、多则几百兆是普遍现象。另外,根据实际结果评估,web app 的
手机浏览器里面的重复使用并不会真正的减少用户使用流量。
谎言四:用户不愿意下载太多的 nativeapp
回答:用户真的不愿意下载太多的 app?现在一个用户手机内平均安装多少
app?对于有重复使用需求的app (哪怕是短期需要重复使用),用户都会毫
不犹豫的选择下载 nativeapp。虽然确实存在用户打开手机浏览器通过百度移
动搜索然后访问 mobileweb 的场景大量存在,但是属于过路式的流量和低粘
性需求,如果 webapp 只能拥抱这种低品质用户需求,那笔者也无话可说了。
目前深度和粘性用户需求还是需要 Nativeapp 来满足。
做 HTML5的人和用HTML5的人
HTML5 和 WebApp 的支持者所谓的 “从用户角度出发”的机会,都是为了
脱离 iOS 和 Android 生态系统的掌控 ,希望回归 PC 端 web 时代的自由流
量模式而寻求的种种借口。至少目前云端格局的生态下 ,nativeapp 相比 web
app 代表着更成熟的使用习惯和更好的用户体验。没必要用一种商业逻辑去绑
架 HMLT5 技术和用户需求。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扎克伯格的话 “我们最大的
错误是在 HTML5 上面赌太大” ,那么真正的教训就应该是:
“不能把对 HTML5 的商业逻辑的野心凌驾于用户需求和市场大环境之上”。
我从来不怀疑 HTML5 作为一种跨平台的开发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注定会发
挥更大的作用。那么抛弃商业的逻辑 ,想把 HTML5 和 WebApp 单纯当成技
术来使用的时候,该如何面对呢?
记得 2004 年前后 Web2.0 在中国互联网兴起的时候 ,作为领军人物的谢文曾
经这样分类互联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