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0 届学术年会
部分分专题会议纪要
Progress in studies o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
提交论文19 篇;年刊录用19 篇;年会报告:口头13 人,张贴5 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国际分专题录用的论文涉及的方向比较广,专题报告人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2
人)、美国(2 人)、日本(2 人)及新加坡(1 人),主要内容及成果包括:
1. 采用地震波成像和波形模拟研究中国地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及邻区、台湾及
其海峡地区、越南、伊朗等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以及地壳和地幔转换带的间断面结
构形态,为认识区域构造、形变、地震活动性等提供了重要的约束;
2. 采用地球动力学模拟的手段研究了华北克拉通的多期次、多阶段的岩石圈拆沉和破
坏问题;
3. 采用了地质学方法并结合高程数字数据及卫星影像数据研究了缅甸区域的活动构造
特征;
4. 基于地震波和GPS 数据对大地震破裂过程进行快速反演,对于东南亚俯冲带地区实
时地震学和地震早期预警研究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采用地震波数据研究加州San Jacinto
fault 地区大地震诱发的震颤(tremor)中慢地震的位置和时空演化分布情况;
5. 基于radiative transfer 方法对直达地震波及尾波振幅指数衰减特征进行了研究;
6. 采用电磁方法监测对地下流体活动性敏感的电阻率结构及其变化,再结合其他数据一起用
于研究大地震前的前兆信号,以期望用于短临地震预报。
这些报告较好的覆盖了国际国内的一些前沿研究领域,部分报告反映了亚洲地球物理及
构造方面的一些前沿性的研究成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 随着最近一些年区域密集台阵的布设,使我们对很多区域的结构、构造活动性及形
变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包括台湾及其周边海域、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伊朗地区、越南地
区等;
2. 区域及全球地震台网、高频GPS 台网的布设及数据的联合反演对于快速获得大地震
破裂过程及地震和海啸预警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对于地震和海啸灾害较多的东南亚地区这
方面的合作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国际地震学界震颤和慢地震方面的研究很热,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随着国
内数据的不断积累,到底中国区域是否存在非火山型震颤活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 本专题的报告以地震学方面的内容为主,希望以后邀请或吸引更多的地球动力学、
地磁地电、地质构造等方面的优秀研究人员投稿,以使得专题的内容更为丰富些;
2. 目前还没有学生向本专题投稿,希望以后鼓励学生投稿;
3. 本专题的国际专家还不多,希望以后通过邀请的形式使得本专题更加国际化些。
4. 本专题今年的会议室偏小,来本专题的人很多都站着,反映了本专题很受欢迎,希
望会议组织者能在明年考虑安排一个较大的会议室(100 人以上)。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and Inversion
提交论文44 篇;年刊录用43 篇;年会报告:口头27 人,张贴16 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次微地震专题会议共进行了27 人次的专题口头报告和16 人次的张贴报告,其中有来
自国内外的地震知名专家学者的特邀报告13 人次。大部分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内容丰富,
观点新颖,并吸引了大量的与会学者进行提问交流。所有报告内容可总结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微地震数据处理与反演方法研究,微地震勘探方法在生产和城市建设
中的应用。
1. 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日本学者Hideshi KAIEDA 和美国学者Guoping Lu 提出在地
热资源评估中如何有效的监测微震信号,以用于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意大利学者Andrea.
Morelli 教授讲述了微地震监测在古迹保护中的应用。Shaokong Feng 对中国长周期的微震事
件特征及其应用进行的分析。Zhixian Gui 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井下微震监测数据极性的方
法。Tengfei Ma 通过通过分析大地震后期的微震特性,研究了不同地层应力变化与微震事件
间的关系。意大利学者Francesco Mulargia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种元素的原子经放射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PPT
- 一种可配置数据结构模型在汽车工程数据库中的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PDF
- 一次洪水过程的泥石流物源体侵蚀机制试验-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PDF
- 一种可控三陷波超宽带天线设计与研究Designand-电子与信息学报.PDF
- 一种基于卫星轨迹的电离层区域建模方法-应用心理学.PDF
- 一种改进的新型元启发式花朵授粉算法-计算机应用研究.PDF
- 一种新型的全息干涉仪-北京工业大学学报.PDF
- 一种彩条高速摄影术.PDF
- 一种定量评价致密砂岩储层流体性质的新方法———相关系数法.PDF
- 一种新的棕榈科贝叶棕亚科的属的检索方法!.PDF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代远程网络教育招生简章.DOC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42合作项目.PDF
-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PDF
-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球.PDF
-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岩土.PDF
- 中国地质学类期刊文后参考文献的引用特征-中国科技期刊研究.PDF
- 中国地质环境报告-环境监测院.PDF
- 中国地质调查局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研究现状与展望Statusand-CAGS.PDF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平原盆地地下水调查评价技术要求.PDF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贵州地质环境信息网.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