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绪论及发展PPT.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养生学》绪论及发展PPT

《中医养生学》 ;--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创造; ---她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知识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融道、儒、佛家及历代养生家、医学家的养生体验和研究成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是中医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健康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古老而新兴的中医分支学科 。; ; 养:含有保养、培养、调养、补养、护养、修养[精神层面上的修心养性,是培养自己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处世态度或完善的行为规范]等意义; 生:就是指人的生命。;养生方法与手段: 中医养生学所采用的养生手段和方法更是丰富多彩,不胜枚举。 [现在人们广泛运用的: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都是运动养生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养生产生年代: 早在《庄子》[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的《道德经》等典籍中就有专门的论述。 同时《黄帝内经》[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的问世,创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为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养生基本观念: 包含生命观、寿夭观、健康观、预防观、和谐观、权衡观等; 养生基本原则: 确立了正气为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知行并重、审因施养、杂合以养、动静互涵等。;二、中医养生学的 基本特征;(一)整体动态 中医养生学理论根植于中医基础理论,在养生学中则深化为整体动态的特征。从整体出发,顺应自然环境[天]、社会环境[地]和生命变化[人]的内在规律,使饮食、起居、运动等生命活动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季的改变而调整。;(二)和谐适度 强调不偏不倚、以和为贵。强调整体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要和谐;饮食要节制,静养休息要适度,形劳、房劳、神劳 。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 ;(三)综合实用 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综合审因施养;注意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总结养生方法;注重药膳、针灸、按摩、敷贴等各种方法的简、便、效、廉,这些都是实用性的具体体现;强调可操作性是人们能持之以恒的重要基础;(四)适用广泛 养生不只是老年人的事,而是与每个人一生相伴。生命自孕育于母体之始,直至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养生实践也不只在无病之时,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中、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三、养生的目的;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人类始终不断地努力探索健康长寿的途径和方法。 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持健康、养性延命。 ; 目前人们接受的寿命范围是110~150岁,养生应以健康地达到寿命上限为目的; 为达到这一目的,需靠三方面有机结合: 一是依靠社会,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是依靠医学,发挥健康咨询、养生指导和防治疾病的作用; 三是依靠每一社会成员,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做好自我养生和帮助他人养生。;养生---应用于人的一生: 孕胎开始养生,打好基础; 出生后,通过养生强身,保持健康状态; 出现亚健康时,应积极地选择有针对性的养生调摄方法,及时修复身心健康;;疾病发生后,早诊断、早治疗,祛病康复为目的 ; 暂不可治愈慢病[慢阻肺、糖尿病高血压等],则治疗与养生相结合,延缓疾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限为目的。 ;四、养生的意义 ; 中国传统的养生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富有特色的科学与技术,五千年来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长寿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中医养生学的时代意义: 1.适应当前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 2.符合医卫服务重心前移的要求 ; 3.为社会和谐、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符合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 当前疾病谱已从感染性、传染性疾病向非传染性、非感染性疾病演变,身心性、功能性疾病越来越多,慢性病比例越来越大。 ; 由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而中医养生学正好与现在疾病谱、医学模式的变化相适应。 ;2.符合医卫服务重心前移的要求 人们认识到与其病后治疗,不如平时养生防病;可以大大降低卫生经费、节约时间等社会资源。这恰恰与中医养生学“正气为本”“治未病”的基本原则不谋而合。 养生的良好效果已引起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对中医养生学的关注,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3.为社会和谐、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人类社会文明在进步,生活、学习、工作节奏在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活、学习、工作的厌倦和情绪的烦躁;激烈的社会竞争已成为生活的主流,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使很多

文档评论(0)

erfg4e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