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污染事故后河流的生态恢复——以沱江为例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River after Serious Pollution Accident by Tuo River as Case Study.pdfVIP
-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严重污染事故后河流的生态恢复——以沱江为例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River after Serious Pollution Accident by Tuo River as Case Study
环境科学导刊2008,27(5):35—40 CN53—1205/X
严重污染事故后河流的生态恢复
——以沱江为例
贾滨洋1”。张伟3。张峰瑜2
(1.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2.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四川成都610072;3.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
摘要:总结了河流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重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在分析2004年沱江重大污染事故
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河流污染后的治理以及生态重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污染事故;生态恢复;工程措施;沱江
中图分类号:Ⅺ2 文献标识码:A
1 国内外污染河流水质净化及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就可以避免出现缺氧或无氧河段,增强河流自净能
为了加速己被破坏的水生态系统的恢复,除了 力”j。河流人工增氧又分为固定式曝气和移动式
依靠水生态系统本身的自适应、自组织、自调节能 曝气,以及利用河流上已有的水坝、水闸等水利设
力来恢复水生态系统原来的规律外,还通过一些辅 施的跌水、泄流等形式哺]。固定式曝气又分为鼓
助人工措施为水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服务,而加快 风曝气和机械曝气两种形式。鼓风曝气适用于水深
恢复则被称为生态修复…。生态修复的提出,就 较大,需要长期曝气的河段,机械曝气适用于水深
是要调整生态修复的思路,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较小的河段,且主要针对短时间的冲击污染负荷。
以自然演化为主,遏止水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 移动式曝气采用可以快速移动的曝气设备,该方法
目前国内外已在使用的或已实验的河流污染后的水 可以根据曝气河段水质的变化和航运要求,灵活调
质净化与生态修复的技术种类繁多,但从原理上主 整曝气强度和曝气位置,使曝气更为经济、高效。
要分为三类: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生态的。 1.1.3疏挖底泥
1.1物理方法 疏挖河流底泥,可以将底泥中长期沉淀的大量
1.1.1 引水冲淤 污染物移出河流生态系统,尤其能显著降低内源磷
对于污染严重且流动缓慢的河流,枯水期的河 负荷¨J。河流底泥疏浚通常使用挖泥船,可以利
流污染可考虑采用。引水冲污可将大量污染物在较 用河流的枯水期清淤。但河流底泥中通常还生长有
短时间内输送到下游,减少了原来河段的污染物总 一些水生动植物,底泥疏浚对生态系统有一定影
量,降低了污物浓度,改善了河流缺氧状态【23】。 响旧J。此外,在河流的外污染源没有得到控制的
但河流中的污染物只是转移而非降解,若冲淤前不 情况下,河流底泥疏浚对控制河水污染的效果
对承纳污染的流域下游水体的环境容量进行详细计 不大‘91。
算,将会对流域的下游造成污染HJ。 1.2化学法
1.1.2人工曝气 化学方法如絮凝沉淀技术:向水体投加铝盐、
有机污染严重的河流由于有机物分解耗氧,河 铁盐、钙盐等药剂,使之与河水中溶解态磷形成不
流会变成缺氧或者无氧状态,此时河流水质恶化, 溶性固体转移到底泥中¨叫;化学除藻:该方法常
自净能力下降,正常的水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
作为严重富营养化河流的应急除藻措施,通常混凝
坏。如果在适当的位置向河水进行人工曝气充氧, 剂配合除藻剂同时使用,该方法可在短时间内取得
收稿日期:2008—03一lO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共和构想”是社会包容性政策的核心思想.pdf
- “传统”农业景观旅游保护困局的反思 Reflections on the Myth of Tourism Preserving TraditionalAgricultural Landscapes.pdf
- Z-pin点阵分布对层合板面内压缩性能的影响 Influence of Z-pins Insertion Pattern on In-plane Compression Properties of Laminates.pdf
- “十一五”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 China' s Low Carb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Eleventh Five Year Plan.pdf
- “十一五”大雾天气影响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分析.pdf
- “十一五”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评估一一基于政策文件统计分析视角.pdf
-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金山区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分析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n Environmental Air in Jinshan District, Shanghai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 Plan Period.pdf
- “十一五”期间太原市环境空气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During Eleventh Five-year Plan in Taiyuan City.pdf
- “十一五”时期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The Analysis of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ir Pollu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in Urumqi City.pdf
- “China Cycle 2014”创新产品奖.pdf
- 中俄输油石油管道工程冻土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Research on Technique of Frozen Soi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Sino-Russian Oil Transfer Petroleum Pipeline Engineering.pdf
- 中关村转型期平台管理与三农问题新解.pdf
- 中亚热带森林土壤呼吸日变化及其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 Diurnal changes of soil respiration of mid-subtropical fores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il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pdf
- 中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pdf
- 中国三个不同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中Cu、Zn赋存特征及其与营养盐的相关性分析 The Chemical speciation of Copper and Zinc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nutrients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ree eutrophic lakes in China.pdf
- 中国3个AERONET站点气溶胶微物理特性分析及比较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aerosol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at three AERONET sites in China.pdf
- 严重偏压地形下隧道半明半暗进洞技术探讨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Half-buried Tunnel Portal Section in Extremely Asymmetrically-Loaded Condition.pdf
- 中国PM2.5跨区域传输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Numerical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transport of PM2.5 in China.pdf
- 中国东部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空间分异及质量评价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biochemical property of soil and quality evaluation for the soil in eastern China.pdf
- 中国、印度和世界的新秩序《世界报告2006》第一章(续) China, India, and the New World Order(STATE OF THE WORLD 2006).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