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冬季PM2.5中水溶性重金属污染特征 Characterization of water-soluble heavy metals of PM2.5 during winter in Beijing.pdfVIP

北京市冬季PM2.5中水溶性重金属污染特征 Characterization of water-soluble heavy metals of PM2.5 during winter in Beijing.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市冬季PM2.5中水溶性重金属污染特征 Characterization of water-soluble heavy metals of PM2.5 during winter in Beijing

中国环境科学 2014,34(9) :2204~2210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北京市冬季 PM2.5 中水溶性重金属污染特征 王晴晴 1,2,马永亮 3,谭吉华 2,3*,杨复沫 4,韦莲芳 2,段菁春 5,贺克斌 3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 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 ;3.清华大学环 境学院, 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 ;4.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三峡生态环境研究所,重庆 401122 ;5.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2) 摘要:于 2011 年冬季使用 SASS 采样器在清华大学采集 PM2.5 样品,并对其中重金属和水溶性重金属(As、Cd、Cr、Cu、Mn、Pb 和 Zn 等) 以及 无机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水溶性重金属浓度较高,As、Cd、Cr、Cu、Mn、Pb 和 Zn 平均浓度依次为 8.42,3.18,1.99,7.84,30.82, 49.27,412.81ng/m3.Cd 和水溶性 As 平均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建议浓度限值.水溶性重金属在重污染期间易出现富集,灰霾和采 暖期间 As、Cd、Cr、Cu、Mn、Pb 和 Zn 平均浓度都有增加趋势.水溶性重金属的逐日变化趋势与重金属和 PM2.5 有较好的一致性.水溶性重金 属在重金属中比重:50%≤Zn 和 As;20%V、Mn、Se、Sr、Cd、Sb≤50%;其他元素≤20%.Zn 水溶性比例高达 66.8%,鉴于其浓度高、毒性强,应成为 重点研究对象.受不同污染状况的影响时,Cd、Mn 和 Pb 的水溶性稳定,As、Cr、Cu 和 Zn 的水溶性较稳定.采样期间北京市 PM2.5 中 Cd、Cr、Cu 、Mn、Pb 和 Zn 的水溶性随中和比率(NR)的变大而增强,As 水溶性随 NR 变大而减弱. 关键词:PM2.5 ;水溶性重金属;重金属;灰霾;采暖期 中图分类号:X1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14)09-2204-07 Characterization of water-soluble heavy metals of PM2.5 during winter in Beijing. WANG Qing-qing1,2, MA Yong-liang3 2,3* 4 2 5 3 , TAN Ji-hua , YANG Fu-mo , WEI Lian-fang , DUAN Jing-chun , HE Ke-bin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Physics and Atmospheric Chemistry,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Laboratory of Sources and Control of Air Pollution Complex, School of Environ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4.Three Gorges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ongqing Institute of Green and Intelli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