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苗医药理论文献的学习及体会.docVIP

浅谈关于苗医药理论文献的学习及体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关于苗医药理论文献的学习及体会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谈关于苗医药理论文献的学习及体会 贵阳中医学院2013级中医外科学研究生 贵州贵阳550002 关键词:苗医药理论 学习 体会 苗族是一个起源于中国的经历了5次大迁徙的国际性民族[1],可能正是受不断迁徙和战乱的影响,使得苗族缺乏文字上的传承。从古至今,在不断的迁徙和与恶劣的生存环境的斗争过程中,苗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地域性和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疗效独特的医药理论[2]。 苗医理论以地域文化、宗教及语言传承为基础,生成学理论,苗族人民对人体生命和致病因素造成的各种疾病有了整体性的认识。并认为人体是由脑架、心架、肺架、肚架、肝架、肾架、性架、窟架及身架九大功能体系相结合所构成的大生命机构[3]。每个架组有浅层、中层、里层三个关口,药物对这9个架组的选择作用即为入架,药物对关口的作用力度即为走关[4]。药物走关之力多依据药材药用部位区分,如植物药中花、叶质轻而上行人浅层,枝、干质中而行于躯干人中层,根、果实营养丰富而凝聚药力人深层。根据病位浅深,苗医选用相应走关药物,达到治病效果,防止错用猛药。 三界学说[5]在用药理论上,根据药材的有效部位,果实、花、叶类的药物或会飞的虫类等多用来治疗树界(头部)疾病;茎、皮、全草类的药物多用于治疗土界(胸腹部)疾病;水界(下腹部)疾病多使用根、根茎类药材。四大筋脉学说[6]作为许多外治法的理论基础,具有“筋行气,脉行血”的功能和“以通为用,以畅为安,以塞为病,以绝为亡”的特点。外伤、内损都有可能导致筋脉受损,使气、血不畅,引起病变,而对筋脉进行一定的刺激不仅能起到局部的治疗作用,而且能够激发人体惠气和灵动能的运行,从而起到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作用。根据同一药物因生长环境不同导致药效的差异性,用“公母理论”[7]来描述,认为公药性温热、入血分、药效强,多为生长在向阳面的小样植株,具有叶尖尖锐、叶片呈单数的特点,颜色偏深或色红色紫;母药性寒凉、入气分、功效偏弱,多为生长在背阳面的大样植株,其叶尖圆钝、叶片呈双数、颜色偏浅或色绿色白。 苗医在广泛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纲、经、症、疾”理论模式;“纲”是指两纲,根据疾病表现的不同而分为冷病、热病两大类,凡表现为慢性、寒冷、虚弱、安静、功能低下等多属冷病;表现为急性、灼热、躁动、机能亢进的多属热病。并以“热病用冷药,冷病用热药”为治疗原则。“经”是根据疾病表现和起病的急慢分为五经,即冷经、热经、半边经、快经、慢经。“症”有三十六症,主要指内科疾病;“疾”有七十二疾,主要指外科疾病及小伤小病。对于疾病的诊断,苗医有望、听、嗅、问、摸、号(脉)等诊法。尤以脉诊最具特色,苗族医称脉象为“大脉兜”,即“马”的意思,以“马步节律”来比喻脉搏的节律。上肢脉称为“上马脉”,下肢脉称为“下马脉”,腕部的“三关脉”(外关、中关、内关),肘部的“肘脉rsquo;,指部的“五指脉”,寸口部的“三点零脉”,胸乳部“天、地、命脉”及“禄脉”等。苗药的药味分为酸、甜、辣、麻、涩、辛、淡“七味”,凡味酸、苦、涩的苗药属冷药,归热经;凡味甜、麻、香、辣的苗药,属热药,归冷经。 [8-10] 苗药属天然药物范畴,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尤以植物药为主。正如贵州毕节老苗医所言:“病有108症,药有3800种,有苗者(泛指高等植物)3000种,无苗者(泛指低等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它类)800种”[11]。可见苗药范围之广,苗药的药性主要分为三种,热性药、冷性药以及和性药;苗医用药有以热治冷、以冷治热、以色治色、以形定用、以毒攻毒、以克为治,以脏补腑等七大规律[12]。 陆华选用蒲公英、钩藤、九节茶、滇白珠、车前、龙芽草、小蓟、半夏、重楼、海金沙、鱼腥草、虎杖这12种[13]最常见的药物植物基源相同的苗药和中药,比较它们的药名、药性、功能、主治以及用法,结果苗药与中药在药名上有很大的区别;苗药的药用部位要比中药广泛;苗药的主治比中药更丰富。苗药与中药在药性、功能以及主治上,既有诸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点。 通过对大量有关苗医药理论文献的解读及学习,与我们所学的中医理论颇为相似,如苗医的“两纲”与中医学“八纲”辩证的寒证、热证相似,苗医“望、听、嗅、问、摸、号(脉)”等诊法,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相似,腕部脉与中医“寸、关、尺”脉相似。苗医总的治法,分内治法及外治法,基本与中医学一致;药物方面,苗药与中药均属天然药物,苗药分为“两类”(冷药、热药)与中药的“四气”温热寒凉相似;中药的药性辛、甘(淡)、酸、苦、咸“五味”,凡味辛、甘(淡)属阳;凡味酸〔涩)、苦、咸属阴,二者药性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