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节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背景分析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许倬云作品) 胡适先生说:“政治那样黑暗,社会那样纷乱,贫富那样不均,民生那样困苦。有了这种形势,自然会生出种种思想的反动。”(《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P42)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生产关系的变化 《春秋》鲁僖公四年(前656)“蔡溃。”《公羊传》云:“溃者何?下叛上也。” 《春秋》鲁文公六年(前624)“沈溃。”《左传》说:“凡民逃其上曰溃。” 《春秋》鲁僖公十九年(前641)“梁亡。”《公羊传》说:“鱼烂而亡”。 3、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礼法之争,由此产生了哲学上的天人之辩。 二、先秦诸子的思想先驱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是在“一部分较开明之思想”和“人之发现”中阐述的。所谓“开明”是在“开明之士,渐不信鬼神及所谓天道”。“人之发现”在“渐有人试与各种制度以人本主义(Humanistic)的解释”。以为各种制度皆人所设,且系为人而设。而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则是在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的第五节“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中作了阐述。 而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则是专用一章的内容阐发春秋思想的先驱,不过,他用的是“春秋时期的思想”,而文中所体现出来以及作者着意去阐述的也是春秋初期思想上的“新旧交替”的特点。(见pp118-119) 早在西周末期,就出现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思想和情绪。所有这些都成了春秋时期思想家们得以前进的最为基本的条件。 1、批判的天命神权观 (1)普遍的对“天”的怀疑。《诗经》中有“昊天不惠”、“昊天不平”等对“天”的公平性的怀疑和关心人间疾苦的怀疑。 (2)在神民关系上,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 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虢国大夫史嚚对祭神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他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3)在天人关系上,出现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萌芽。 鲁僖公时,出现五陨、六鷁;宋、卫、陈、郑大火等现象。有人对此很是恐惧,以为是天对人的惩罚。 周内史叔兴说:“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 郑国执政子产也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2、“百家争鸣”之先的朴素辩证法的发展 (1)史墨的社会矛盾观 公元前510年鲁国国君昭公被大夫季氏驱逐出国而死于国外,晋国的赵简子问史墨,即 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 ①“各有妃耦”的矛盾普遍存在的观念 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倍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 ②“无常”的矛盾转化的思想 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其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天之道也。 (2)孙武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①“知己知彼”的普遍联系的观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毛泽东同志对这个思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含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②“奇正相生”的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 所谓“奇”是指旁出奇袭的灵活战术;所谓“正”是正面对阵的常规战术。孙子曰: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孙子兵法·势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孙子兵法·势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先秦诸子的主要学派 1、学派的产生 (1)“士”的产生及其操守 ①士的来源: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人;失势、失权之官;新兴知识分子 ②士的职守:上传下教,精神生活的主要活动者 比如:齐国的王在齐国都城近郊“稷下”聚集“文学游说之士”,称为“学士”,有“千数百人”。其中,地位高的有七十多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白奚:《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 其他大贵族如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等都养士数千人。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19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