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法律科学的中国法律史研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12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论作为法律科学的中国法律史 陈 煜+ 如果要追溯中国法律史学的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汉书·刑法 志》,它是第一篇系统论述此前法律历史的专章,此后历代都循汉书体 例,立刑法志,遂成为今天研究历代法制的主要材料来源oc2]当然除此 之外,在一些典籍里也内涵法律史内容,比如《尚书》专记“先王之事,故 长于政”,[3]也可以作为法制史来读。但是中国法律史学作为一门学 科,还是从清末改革以后才开始。应该说清末改革人士眼光还是独到 的,在沈家本、伍廷芳诸公尚未大刀阔斧地进行法制革新前,在法律教 育这一方面,尤其是本国法制史教育,倒是极为重视。1902年清政府颁 布的《大学堂章程》即有这样的规定“……此时暂行摘讲近人所编《三通 考辑要》,日本有《中国法制史》,可仿其义例,自行编纂教授。”[4]说明: 一是当时不乏专人系统研究历代典章制度的“三通之学”,也就是中国 法律史学的雏形;二是已经有“中国法制史”这样的称呼,且出自日本学 +陈煜,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博士研究生。 当然说《汉书-刑法志》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律史作品,这一说法也是存在问题 的,因此前已经有零星的总结历史上法制经验的作品,比如贾谊、陆贾等人的作品, 但系统的考察法律历史、并将之作为历史的一部分的无疑自此书肇始。参见何勤 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律史著作——汉书·刑法志)评析”,载《法学》1998年 第12期。 (3]《史记·太史公自序》。 [4]参见政学社印行《大清法规大全》“教育部”,卷三,《大学堂章程》。 论作为法律科学的中国法律史刀 者之口o【1]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法律史学也是舶来品,只是彼时国 人尚未习惯在日常用语、著述之中用“中国”一词,一般自称“吾国”、 “皇朝”、“大清”、“本朝”等词而已,所以中国法律史作为一个学科的形 成是当时的改革者对本国灿烂的典章制度加以总汇编纂,吸收西方学 科分类体系,并借用日本人的定名而成。一开始的科目名为《中国历代 刑法考》、《中国古今历代法制考》等,在本土自梁启超第一次用“中国法 制史”作为一个学科名称,到1906年《京师法政学堂章程》正式确定《中 国法制史》课程后,从此该学科就作为一种定制,相沿至今,整整百年。 关于中国法律史学史以及中国法律史研究百年来的进步与挫折,学者 论述已详,本文不再赘述o[2]惟作为--I]学问,它源远流长,已逾千年; 但作为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学科,它又很年轻,如果加上期间在我国法律 虚无主义时期受到的挫折,则更是如此。作为一门法学,中国法律史又 是一个已经有悠久的传统,并具有独特本土术语的本土法学,与舶自外 国的法学科目比如民法、法理学等自不能等量齐观,彼大可以用现在通 行的法律术语、思维习惯、逻辑结构来研究而与实际一无窒碍,但中国 法律史却在研究的时候无法回避现代考察与传统语境之间的矛盾。这 样一来,中国法律史这一学科,因为它跟传统难以割裂的联系,也因为 [1]日本学者用西方法学体系、术语、范式来研究中国法制,确较中国本土为早,在我们 将法律史作为一种历史学,作为“礼乐政刑”中·部分来研究,以期给当今统治者以 借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时,日本学者已自觉从法学视野下,考察中国法 制,比如浅井虎夫的《支那法制史》、《中国法典编纂沿革史》,德川东治的《支那法 制史研究》,织田万《清国行政法》都是比较典型的作品。法制史名家陈顾远也说 “中国法制史课程之为名,亦始见于日本”,见氏著:《中国法制史概要》,台湾三民书 局印行,中华民国六十六年(1977年)年版,第8页。 [2]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张晋藩:“中国法制史学的四十年”,载《政法论坛》 1989年第5期;刘广安:“二十世纪中国法律史学论纲”,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3 期;韩秀桃:“中国法律史学史——一个学科史问题的透视”,载《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3年第6期;徐彪:…法制史’、‘法律发达史’、‘法律史’——一个历史维度的观 察”,载倪正茂主编:《法史思辨——二oo二中国法律史年会论文集》,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第179~184页。 鲥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它研究的对象就来自本土,而且还需融汇历史学、社会学与部门法学, 所以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