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魏荣元对评剧生腔的革新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谈魏荣元对评剧生腔的革新
李学文 唐山市丰润区文化馆
评剧是发源于河北省唐山市地区的一个比较年轻的地方剧种。自清代宣统元年诞生之日起,在这百余年历史进程中,它的发展是相当惊人的。特别是建国以来,在党的“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植下,评剧发展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式,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朵深受群众喜爱的鲜花。
评剧的发展,是和它唱腔音乐的发展分不开的。它之所以深受群众欢迎,是因为它的唱腔自由、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动听。在最初的四五十年里,所上演的剧目大多以女演员为主角,诸如《桃花庵》《刘巧儿》《小女婿》等,唱腔也比较丰富多样。很少有以男演员为主角的剧目,也正由于男生唱腔贫乏单调,排演以男演员为主角的戏则不能胜任。
魏荣元(1922.8.8—1976.11.24),现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紫草坞村人。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魏派创始人,评剧音乐家。七岁随父(魏凤鸣)在著名评剧班社复盛社“借台学艺”,8岁拜薛长才为师学京剧,11岁拜王万良为师学习评剧。曾演过京剧、曲艺、相声;学过胡琴;小生、武生、花脸、小丑都拿得起来。1949年加入莲剧团为喜彩莲配戏。1953年进入中国评剧团(中国评剧院)。
1953年,中国评剧院的前身——中国评剧团整理重排传统戏《秦香莲》,决定由魏荣元饰演包拯。魏先生接到角色,就提出了一个大胆建议“创造评剧花脸唱腔”。因为此前评剧舞台出现包拯形象都是半京半评“两下锅”情况,就连陈世美、秦香莲也要随着唱几句西皮原板,听起来很不协调。魏先生与其他音乐工作者一起经过反复推敲、修改。从根本上解决了这种唱法,也就是把原来的正调降低四度,称它为“越调”。同时他还广收博采,善于吸收,在丰富唱腔的方面,借鉴吸收大量的外来因素。包括其他剧种梆子、京剧、皮影、丝弦等戏中的唱腔,吸收过来丰富自己。但是,这并不是全盘端来,照搬挪用,而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的是采用前半句,有的采用后半句,有的只用其板式,有的只用其旋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突出人物,表现人物的思想特征和情感的发展,创造性的运用评剧原有的唱腔,而不是死板的套用。只有这样才能深深地打动观众,给人以深刻地印象。功夫不怕有心人,经过多次尝试终于设计出了包拯的评剧唱腔.重排后的评剧《秦香莲》演出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就连京剧“包公”演唱者裘盛戎先生赞赏有加,对魏荣元先生说:“我演的是裘盛戎,你演的是包拯!”
魏荣元先生在《秦香莲》中成功地创造了一个评剧包拯,同时创出了一个新的行当——评剧花脸。这次革新不仅解放了魏先生自己,而且为评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别处一帜流派。
其实在音乐中男女同腔同调,按人的生理来说,男声自然比女生低八度或五度,同腔同调违背了人的生理状况;从唱腔上来讲,很难区分男、女、老、少、生、旦、净、丑不同行当,严重影响对各种人物性格的刻划;由于音域过高,演唱者非常吃力,顾了音高顾不了吐字的清晰和人物情感的传达。这类正调唱腔只有嗓音较高的少数男演员或女演员扮演小生能够胜任。多数男演员即使声音很好,演唱技巧很高,对这类唱腔也是望而生畏,演唱不来。不难看出,定调过高是进一步发展男声唱腔的主要障碍。
“越调”的产生打破了男女同调同腔的局限性,解放了男腔音域偏高的束缚,打开了中低音区,使评剧男声唱腔有了一个较合适的音域。总之,以降低定调的办法,使男声唱腔彻底得到解决,使许多男演员的有效音域、演唱技巧得以充分发挥。“越调”是解决男生唱腔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
越调唱腔的产生,最初多属于自然离调或转调。 最基本只有一个小生二六板,而且小生、老生、小花脸等行当通用。这种板式特点是善长于叙事而不善长抒情。同时因原有男声唱腔非常单调贫乏,为了解决男声唱腔的问题,魏荣元还把评剧男生的的声腔如慢板、快板、二六板、散板基本上创建齐备,从而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板式,丰富的行腔和拖腔。在这一阶段,评剧先后上演了《金沙江畔》《向阳商店》《夺印》等一批以男演员为主角的剧目,这些剧目的选择,促进了男声唱腔的发展。唱腔的发展成果,又为排演上述剧目创作了条件。由此评剧“半台戏”的历史局面使评剧发展到“一台戏”。为评剧男角在舞台上崛起以及评剧表现题材的拓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艺术上魏荣元先生锐意进取,有胆有识,在用人上,他慧眼识人,为才是用,用人以信。对待同志不鞠功归己,不诿过于人,是一个正直、坦率忠于党的事业的优秀干部。魏荣元先生既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又是一位出色的评剧音乐家。他创造的众多舞台形象,诸如包拯、乌木、钟离泉、陈有才、王永祥,虽然都不是主角,但个个栩栩如生。他的花脸唱腔充分发挥中音区的特色,以高音和低音为陪衬,声音浑厚行腔稳健。他的演唱以情带声情感充沛,他的低音拖腔深沉含蓄,他的垛板字句清晰气量充沛。魏荣元善于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