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礼貌原则的文化局限性PPT
礼貌原则的文化局限性;跨文化语用学者Kesckes (2005) 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日本学生到教授(Kesckes)办公室,进去以后,教授自己坐下了,学生却一直站着,教授感到很奇怪,按西方人的想法,学生可以自己找个位子坐下来,可是在东亚文化圈内,‘师道尊严’‘尊师重道’,老师不让学生坐,学生是不敢坐的。;一、礼貌的定义;2、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维系人们正常有效交往的重要前提,但世界上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原则或准则,各有各的讲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往,各自按各自的礼貌原则行事,往往会产生误解或冲突。因此,“各社会各群体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在多大程度上有共同之处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贾玉新:1997:287)尤其对跨文化交际研究者来说, 我们更要重视礼貌的文化特性和民族差异性, 即重视对其差异的探索。;二、Leech的礼貌原则;许力生(2006:95-97)认为: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弥补和拯救,但是其具有“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之嫌。
顾曰国(1992) (顾曰国.礼貌、语用和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17.)根据汉文化的德、言、行的礼貌要求, 吸收和借鉴利奇的六条礼貌准则,并追溯了现代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提出了不同于西方学者的礼貌准则:;第一是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要“抬”,要“尊”。
第二是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在相互称呼时仍接“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意味看人际关系的改变;而出自礼貌,人们的不同的语言行为和所处的不同的环境又会影响称呼语的改变。;第三是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仍然是“先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
第四是求同准则:这与“脸”、“面子”有关,所谓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第五是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三、差异
我们将从中西礼貌原则差异的根源,即对“礼貌”的内涵理解、礼貌原则的侧重点、以及最能体现“礼貌”行为的称呼等角度来分析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
;(一)、中西礼貌原则差异之根源——“礼貌”内涵;贾玉新(1997:288-291)认为:中国的“礼貌”可以追溯到古书中所说之“礼”。
如《论语》中便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而“正名”就是要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的等级关系。又如《竹子·五辅》中亦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这种上下、贵贱、长幼、贫富之别是礼的根本。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中的“礼”是建立在等级差异基础上的。为了体现等级、差距,中国人的礼貌用语使用“贬己尊人”的原则。 ;而西方人恰好相反,在他们眼中“人们生来便是平等的”, 并无贵贱,长幼之别。为了体现平等,西方人的礼貌用语多采用一致性(solidarity)原则,拉近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关系
因此,中国人的礼貌系统侧重于尊敬礼貌系统(deference system)和等级礼貌系统((hierarchy system) 。而西方人则侧重一致性礼貌系统(solidarity system)。;此外,中国文化重视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属于“他人取向的集体主义”。这种取向使得中国人不惜迎合别人,对待别人态度热情,习惯于将他人的积极面子(即对积极公众形象的追求)看得比消极面子(不被对方强加的愿望)更为重要,而采用关联方略(involvement strategies) 。
而西方人恰好相反,重视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自我个性的发展,把自己看作自主、独立的实体,追求差异、追求自由。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独立发展的要求,使消极面子比积极面子更加重要。为了避免干涉对方的自由,西方人多采用独立方略(independence strategies)。;二、礼貌原则的侧重点
贾玉新(1997:293)认为:不同社会对不同准则的侧重是由文化取向、价值观之差异而引起的。对西方来说,“得体准则”是人们交际时最经常用的准则,而中国人在日常交际时所强调的礼貌准则是“贬己尊人”的“谦虚”准则。;“贬已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是汉文化中礼貌的核心部分,汉民族对于夸奖往往会自贬一番,加以谢绝,以表谦虚。这与Leech的“贬己尊人”是有着本质的差异的。以下这个例子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南方日报》登载了这一例子:有个西方人被邀请参加一对中国人的婚礼,他很有礼貌地赞扬新娘长得漂亮,一旁的新郎谦虚到“哪里,哪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