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村非正规金融 内涵、利率、效率与规模
农村非正规金融:内涵、利率、效率与规模*
郭沛,博士、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100094,北京
E-mail:guopei@
[中文摘要]:非正规金融是指非法定的金融机构(即非正规金融部门)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个人之间或个人与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其存在表明已构建的正规金融无法满足现实与潜在需求。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农村非正规金融是由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所固有的缺陷造成的,其主要诱因是高收益导向的供给和巨大的融资需求。本文界定了非正规金融的内涵,分析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双利率的原因,对其现有效率进行了理论探讨,对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进行了规模估算,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农村非正规金融/利率/规模 1.问题的提出 新古典经济学忽视制度创新,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纳入分析框架,但低估了正规制度外经济活动的绩效[].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在保护正规制度内经济活动并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歧视和规制了正规制度外经济活动从而约束和削弱了许多能够获利的创新行为。非正规部门通常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Hernando De Soto(1989)认为,在经济欠发达国家中,繁重的税费与贿赂支出以及官僚作风使许多生产者进入了非正规部门,非正规部门生产者虽然逃避了大量税收,但无法利用正规部门可获得的公共产品(比如司法对其产权的保护)以及其他公用事业(如道路、电力及水利系统等)。因此,和正规部门相比,非正规部门的发展受到正规制度的限制,从而诱使非正规部门不断内生出相应的非正规制度。 非正规金融常被认为是不受政府监管和控制的借贷活动,其存在表明已构建的正规金融无法满足现实与潜在需求。戈德史密斯(1969)认为,一国的金融发展就是其金融结构的发展,金融结构由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相对规模共同构成,可用某一时点的金融相关率来衡量。经验研究表明,经济欠发达国家的金融相关比率普遍较低。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不断推进正规金融发展的目标,从短期看,是为了有力补充或逐渐替代非正规金融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各部门的资金需求;从长期看,则是为了提高该国的金融相关率以推动经济发展。尽管各国努力推广正规金融,但大量农村人口仍然无法获得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仍然处于重要位置(Meyer 和Nagarajan ,2000),Montiel (1993)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尤其是南部非洲国家)的研究发现,在这些国家中非正规金融大约占其金融市场总量的33%到75%.在一些国家中,不管政府是鼓励还是限制,非正规金融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却处于从属地位。有组织的、合法的正规金融和无组织的、非法的非正规金融同时存在所形成的金融二元结构,显示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经济增长依靠要素投入品的增长,而资本是其中最重要的变量,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本的高度稀缺[],在农村更不例外。由于正规金融供给短缺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因此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业成长、农村发展和农户增收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俄亥俄学派(Ohio School)也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的过程中,非正规金融能够有效地满足当前的短期资金需求;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非正规金融的成本可能更低、工作方式可能更有弹性。此外,一些学者对亚洲和非洲国家的研究表明[],非正规金融不仅在农村很重要,在城市经济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并壮大的主要诱因是高收益导向的供给和巨大的融资需求,有供求必然会形成市场。从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需求角度看,农户的微观活动及其融资需求具有分散化、规模小、周期长、监控难、风险大等特点,难以进入商业化正规金融,因此小农经济天然、长期地与民间借贷相结合,而正规金融的退出导致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迅速分蘖(温铁军,2001)。从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供给角度看,其出现和增强可归因于农村贫富差别的加大使非正规金融形成旺盛的供给。正规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低并且征收利息税,农村领域又缺乏国债等证券投资渠道,使得数量巨大的民间资本持有者或资金盈余者受利益驱动而成为非正规金融的供给者或中介人,将小规模的短期储蓄集中起来,为各种类型的农村经济主体提供资金,促进了货币或资本向投资的转化,从而产生对正规金融的“挤出”或“侵蚀”效应。高帆(2002)通过区分契约型信用和关系型信用得出了相同观点[],有关农村非正规金融发生率的研究佐证了上述挤出效应——如温铁军(1999)对东中西部15个省份的调查发现,民间借贷的发生率高达95%;何广文等(1999)的调查也发现农户贷款中来自民间借贷的比重高于75%,贷款来源倾向约为0.3.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显示(曹力群,2001),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