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哲学与人生第七课概要1.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件哲学与人生第七课概要1

* 第七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哲学与人生 * * 相传番茄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原先是一种生长在森林里的野生浆果。当地人把它当作有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到了十六世纪,英国有个名叫俄罗达拉里的公爵去南美洲游历,第一次见到番茄,就被它艳丽的色彩所深深吸引,于是就把它带回了英国,作为稀世珍品献给他的情人伊丽莎白女王,以示对爱情的忠贞。此后,番茄便有了“爱情果”的美名。但人们都把番茄种在庄园里,并作为象征爱情的礼品赠送给爱人。过了一代又一代,仍没有人敢吃番茄。 西红柿之谜 * * 到了十七世纪,有一位法国画家曾多次描绘番茄,面对番茄这样美丽可爱而“有毒”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产生了亲口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的念头,因此,他冒着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然后,他躺到床上等着死神的光临。但一天过去了,他居然没死!他满面春风地把“番茄无毒可以吃”的消息告诉了朋友们,他们都惊呆了。不久,番茄无毒的新闻震动了西方,并迅速传遍了世界。目前,番茄作为一种水果和蔬菜,已被科学家证明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营养成分。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 哲理: “狼桃”变为“西红柿”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我们感激那位法国画家,正是由于他的亲自品尝,才使后人知道了“西红柿无毒,且好吃有营养。”其实,不仅对西红柿的认识是这样的,对任何食物的认识又何尝不是如此?人们为了区分食物与毒物,往往备尝甘苦,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人们对事物的把握就是这样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通过实践得出真知。 * *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特点:直接性、形象性。 感觉: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硬! 红! 甜! 感觉 * * 知觉: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知觉 * * 表象: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表象 知觉 回忆再现 * * 2.理性认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 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特点: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水果 * * 判断: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水果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 * 稻 草 捆 秧 父 抱 子 竹 篮 装 笋 母 怀 儿 一、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 * 清朝康熙年间,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一次到乡间微服私访。这时农民们正用稻草捆秧,闲谈之间,农民要张英对对子。农民出的上联是:“稻草捆秧父抱子”。张英站在田头想了半天,仍然对不出下联。 张英回家后和夫人谈起了此事。正巧,他们的谈话被一位侍女听见了,她不由得笑了起来。张英问她笑什么,她答道;“这有什么难对的,下联是:“竹篮装笋母怀儿”。张英一听,觉得她对的工整巧妙,连连称赞。 文化殿大学士为何被难倒?这位侍女为何能对得这样巧妙? * *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 主要是因为他常居朝廷官府,并不了解农家生活,更没有务农的实践。而那位侍女,家境贫寒,灾荒年间被卖做俾女,她小时候在家乡提竹篮挖笋,感受很深,所以,一听到上联立刻说出了下联。 所以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 * * 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与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区别。 * * 1、蜘蛛结网 2、小行星撞击地球 3、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4、“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 5、《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6、大猩猩用树枝钓食蚂蚁 以上的活动是实践活动吗? * * 题号 是实践吗? 原因 归纳 1、2、6 不是 主体是物体、动物。实践应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实践的主体──人们 3 不是 认识活动,只是“想”还没有到“做” 实践的结果──做(改造) 4、5 不是 构想、目标、规划等是主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 * 你知道显微镜是由谁发明的吗? 他是怎样发明的吗? 这是什么? * * 电子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 虎克发明的显微镜 列文虎克 * * 列文虎克是荷兰德尔夫市政府的看门人,他工作之余就喜欢磨制镜片。 有一次,他透过两片磨好的镜片看东西,发现一些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