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杂剧部分疑难解答
杂剧部分疑难解答
1. 何谓曲牌?
所谓曲牌即曲调之名,如《点绛唇》、《山坡羊》、《油葫芦》等。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可以据以填词。
2. 什么是曲牌联套体戏曲?
曲牌联套体是我国戏曲音乐结构形式的一种。所谓曲牌联套就是将若干支曲牌相联成套,构成一折戏的音乐。一套之中调数可多可少,多一韵到底。一本戏若干折,即由这样的若干组套曲构成。套曲的构成方式有三种,一为单曲体,即一套曲牌除引子和尾声之外,都是同一曲牌的重复;二为循环曲体,即一套曲子除引子和尾声之外,完全或部分由两支曲牌循环组成;三是多曲体,即一套曲子由多个不同的曲牌组成。这种音乐结构方式,开始于南北曲,至昆山腔渐趋成熟。在梆子、皮簧出现以前,曲牌联套曾是中国戏曲唯一的音乐结构形式,运用这种音乐结构形式创作的戏曲就是曲牌联套体戏曲。
3. 何谓南北曲?
所谓南北曲即南曲和北曲。所谓北曲是金元时流行于北方的杂剧、散曲所用的曲调的总称,它在北方民间传唱的歌曲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大曲、唐宋词、诸宫调的部分曲调而形成的乐曲体系,风格慷慨激昂。所谓南曲是宋金对立时期,在东南沿海村坊小曲和里巷歌谣的基础上,吸收大曲、唐宋词、诸宫调甚至北杂剧的曲调而形成的乐曲体系,风格纡徐绵邈。宋元南戏及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在昆腔流行之后,南北曲的差异逐渐消失。
4. 何谓花部?
花部又称为“乱弹”,是与“雅部”相对称的。清朝乾隆年间,剧坛上明显分出“花部”、“雅部”之别,而且花部的势头已经压倒了雅部。所谓“雅部”即昆曲,而“花部”则包括弋阳腔、京腔、梆子腔、秦腔、罗罗腔、二黄调等地方剧种在内。其中的弋阳腔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在江西弋阳地区兴起,是一种风格粗犷富有民间气息的声腔。在昆腔独占剧坛之后,一度成为绝响。清朝初年复兴,又称为高腔。京腔是弋阳腔流行于京都,经过润色变化之后形成的一种新腔。梆子腔是乾隆年间最为流行的花部声腔,但是因为资料缺乏,很难考定其源出系统,可能是当时各种地方戏剧的泛称。秦腔又称陕西梆子,乾隆后期曾经风行京师,但后来遭到官方禁止。罗罗腔也叫罗罗调,康熙年间流行于湖北、江西等地。二黄即后来皮黄戏的源起,乾隆后期传入京师。
5. 所谓百戏、踏谣娘、大面、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各是什么?
百戏:又名“角觗”,是古代一种以杂技为主的民间表演艺术,汉代已经出现,项目包括扛鼎、吞刀、吐火、爬杆等。
踏谣娘:又名“苏中郎”,是南北朝及唐代的一种散乐。《教坊记》载:北齐有人姓苏,自号中郎,嗜饮酗酒,醉后辄殴打妻子。其妻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使男子着妇人衣,徐步入场,且行且歌。每歌一叠,旁人齐声合唱“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因为且行且歌,故曰“踏谣”,又因其妻悲苦,故曰“苦”。又令人扮演苏中郎,作殴打妻子之状,以为笑乐。后世相传,称为“踏谣娘”。
大面:又名“代面”,是古代一种具有一定故事内容的乐舞的名称。《教法记》及《旧唐书·音乐志》载:北齐兰陵王元长恭,勇猛善战,但是相貌姣好如妇人。长恭觉得自己的相貌临阵之时不足以威慑敌人,乃刻木为面具,带之出战。曾经大败北周军队,勇冠三军。北齐人因此作乐舞效仿,称之为“代面”。
参军戏:又名““跳加(假)官”或“加官”,是流行于唐宋时的一种表演形式,主要由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诙谐的表演,并有歌唱和音乐伴奏,多借以讽刺时政。
宋杂剧:是宋代在参军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表演艺术,包括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演出。其中艳段一般演出一些寻常熟事,用来延迟正式表演的时间,安定早到的观众的情绪;正杂剧共两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杂扮则是正杂剧之后演出的一些滑稽调笑的段子。演员也由参军戏的两个增加到四或五个。
金院本:是金代一种民间表演艺术用的底本,也用来指称这种表演艺术。院本比宋杂剧段数更复杂,音乐更简单,内容多戏谑调笑,插科打诨。
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表演艺术,因为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各种故事,故称“诸宫调”。诸宫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金及南宋,至元代渐趋衰亡。现存的诸宫调有《刘知远诸宫调》残本、《天宝遗事诸宫调》残本和《西厢记诸宫调》全本。
6. 何谓宫调?
古代分声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声,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声为主的调式称为调。以七声配合十二律,共得八十四宫调。
7. 何谓教坊?
教坊是古代掌管女乐的官署名。
8. 杂剧中的副末、贴旦、搽旦、净、孤、卜儿、孛老、徕儿各是什么角色?
副末是戏曲中次要的男角色。
贴旦:通称“贴”,即副旦,次要的女角色。
搽旦:即花旦。
净:戏曲角色,俗称花脸。
孤:杂剧中扮演官员的角色。
卜儿:杂剧中扮演老妇人的角色。
孛老: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
徕儿:杂剧中扮演儿童的角色。
9.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