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期延长患者的辨证施治 于阁萍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期延长患者的辨证施治 于阁萍
于阁萍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东风街道电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经期延长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68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阐述性分析。结果:68例患者均得到良好救治,经期逐渐正常。结论:根据患者不同的发病机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关键词】经期延长 中医 内科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360-01
经期延长是指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沥半月方净,而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的病证,又称“月水不断”、“经事延长”等。导致本病的病因主要有虚、热、瘀三端。即气虚统摄无权、冲任失约;热扰冲任,血海不宁;瘀阻冲任,血难归经。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68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性本组68例经期延长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在16~4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2.8岁。其中因气不摄血导致经期延长的患者有12例。因阴虚血热而延长的患者有18例。因温热蕴结而延长的患者有22例,因瘀滞胞脉而延长的患者有16例。
1.2辨证
1.2.1 气不摄血:经血过期不净,量多、色淡、质稀,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虚细。分析:气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经血失约,故经行时间延长,量多;化源不足,气血衰少,故经色淡质稀;中气不足,阳气不布,故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薄白、脉弱均为气虚之征。
1.2.2 阴虚血热:经期延长,量少、色红、质稠,咽干口燥,或有潮热,颧红,或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分析:阴虚内热,热扰冲任,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故经行时间延长;阴虚内热,血为热灼,故经量少、色红、质稠;热灼津亏,故咽干口燥;阴虚内热,火炎于上,则颧红;虚热循经外散,则潮热,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1.2.3 湿热蕴结:经行时间延长,色暗如酱,混杂黏液,气味臭秽,腰腹胀痛,平时带多色黄、有臭味,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分析:湿热之邪,下注于胞脉,扰动血海,血海不宁,故经行时间延长;湿热下注,蕴结胞宫,则经色暗如酱,混杂黏液,气味臭秽,腰腹胀痛或带多色黄。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之象。
1.2.4 瘀滞胞脉:经行时间延长,量少,色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分析:瘀血阻于冲任,瘀血不去,新血难安而妄行,故经行时间延长;瘀血阻滞,故量少,色紫暗,有血块;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经行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亦为血瘀之象[1]。
2 中药治疗
本病的治疗,当以固冲止血调经为法,以使经期缩短。气虚者益气摄血,虚热者滋阴清热,湿热者清热利湿,血瘀者活血祛瘀。但固涩者不可涩滞太过,以防凝瘀;祛瘀时又不可过于猛浪,以免瘀去阴伤。
2.1气不摄血
治法:益气摄血,固冲调经。处方:举元煎(《景岳全书》)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摄血;升麻升举中气;阿胶养血止血;炒艾叶暖宫止血;乌贼骨固冲止血。全方共奏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之效。若经量多者,韵加炮姜炭、五味子、牡蛎以温经固涩止血[2];伴有经行腹痛、有血块者,酌加三七、茜草、益母草以化瘀止血;若气血两虚,头晕心悸,失眠多梦,可用归脾汤(《济生方》)养血安神。
2.2阴虚血热
治法:滋阴清热,宁冲止血。处方: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合二至丸(《医方集解》)。
方中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滋阴清热;白芍、阿胶养血调经;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调经止血。全方共奏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之效,且滋阴不滞血,止血不留瘀。上方可酌加知母、丹皮、茜草以增清热凉血之功;若口渴甚者,酌加天冬、天花粉以滋阴生津止渴;潮热明显者,酌加白薇以清虚热;若属肝郁化火,口苦烦躁者,可加丹皮、炒山栀以清肝泻火。
2.3湿热蕴结
治法:清利湿热,调经止血。处方:四妙散(《成方便读》)加败酱草、地榆、银花、侧柏叶。
方中苍术、黄柏清下焦湿热;薏苡仁健脾利水渗湿;牛膝活血祛瘀,引血归经;败酱草、银花清热解毒利湿;地榆、侧柏叶清热凉血止血。全方共奏清热化湿、调经止血之功。若热重者,加炒黄连、连翘、蒲公英以清热解毒;湿重者,加白茅根、猪苓以加强利水渗湿之作用;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没药以活血祛瘀止痛[1]。
2.4瘀滞胞脉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调经。处方:桃红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