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五溪地区民间广场艺术价值浅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溪地区民间广场艺术价值浅析   五溪地区的民间广场艺术,是这里的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共同创造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并已成为他们生活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可想而知,五溪地区民间广场艺术的形成,本身就存在着人们精神生活迫切所需的需求关系,当然也就蕴含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    一、五溪地区民间广场艺术简介    “五溪”,属沅水中上游的五大支流,即雄溪(巫水)、满溪(渠水)、酉溪(酉水)、??溪(舞水)、辰溪(辰水);“五溪地区”泛指五大支流流经之地,以湖南怀化为中心地带的湘、黔、鄂、渝等省市的周边地区,古称五溪蛮地。五溪地区是汉、侗、苗、瑶、土家等三十多个民族聚居的地区。自古以来,他们就生活在武陵与雪峰两大山系阻隔而成、又相对独立的自然带中,很少与外界接触,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人们为了预祝平安,渴望丰收,就会采取各种或歌或舞的形式祈求上天赐福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慢慢地就产生了风格各异的祭祀歌舞;当人们获得平安和丰收之后,又会聚集采取或歌或舞的形式庆祝感恩,于是,又慢慢地产生了风格各异的喜庆歌舞。据后汉王逸《楚词章句》载,“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可见,五溪地区的祭祀歌舞在当时就已非常盛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通过劳动和生活实践,不断发现和探索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规律,进而又对这些祭祀歌舞和喜庆歌舞进行演变和加工,于是就派生出了门类繁多的艺术形式。其中,民间广场艺术尤为突出。    五溪地区的民间广场艺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门类。    舞蹈类有:芦笙舞、摆手舞、哆?轿琛⒒ǖ莆琛⑶さN琛⒘?狮舞、猴儿鼓舞、霸王鞭等;    声乐类有:侗族大歌、苗族歌??、茶山号子、各类歌会等;    戏曲类有:辰河戏、傩戏、花灯戏、阳戏、侗戏等;    曲艺类有:侗族琵琶歌、辰溪丝弦、渔鼓等;    杂技杂耍类有:上刀梯、下油锅、滚刺床、踩犁头等。    这些民间广场艺术,源远流长,代代沿袭,已经成为这一地区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男女老少人人都要参与的一种重要文化活动,也是村寨之间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载体。如芦笙舞,它是侗、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多在逢年过节和喜庆时表演。表演时,小伙子们吹着芦笙,踏着舞步,姑娘们身着盛装,手撑花伞随之而舞,如此楚楚动人。至今,靖州藕团乡新街芦笙场还保留着一块完好的石碑,其碑文有云:“上古立极制笙,众物贯地而生也......各寨不论贫富男女,务要赴笙场吹笙歌舞,庶几不失上古之礼。如有一寨未至者,众等公罚。”可见,他们对跳芦笙是何等的重视。再如花灯歌舞,多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表演,既可跳灯娱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可跳灯娱神,表达人们祈求丰收和消灾驱邪的心理需求。民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花灯形象三百六,飞禽走兽龙鱼猴,日月风雷花草木,跳好花灯不用愁”。由此可见,花灯歌舞的灵活多样倍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热烈喜庆的“龙狮舞”、气势磅礴的“盘瓠龙舟”(旱龙舟),壮观多彩的“踩芦笙堂”、含情脉脉的“赶坳歌会”等等。    二、五溪地区民间广场艺术的特色价值    五溪地区山峦迭起,就像一道道天然屏障,虽然可以隔坡相望,但要走近往往需要一天。正因为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基本上都没有见过山外的世界,如同井底之蛙一般。所谓“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就充分地说明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范围的狭窄。虽然恶劣的环境确实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但对孕育各地的民风民俗和文化艺术却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同时,又因为生活范围的狭窄,而且还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所以各地、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及文化艺术又大不相同,各自都有着浓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长期以来,封闭在大山里的人们却不以为然,仅仅只把它作为生活中的一种需求品。殊不知,这些司空见惯,但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却潜在着无限的特色价值。    在很久以前,怀化市北部侗族有一种习俗,叫击鼓薅秧。每逢薅秧季节,女人们全部下田薅秧,而男人们却手举铜鼓站在田坎上击鼓鼓劲。远远望去,那场面简直就像排练好的广场舞蹈一般。1986年,舞蹈工作者终于发现了它的特色所在,于是将其挖掘、创作成热情洋溢的男女双人舞《薅秧鼓舞》。1987年和1988年,此节目曾被湖南省文化厅和国家文化部调到波兰、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毛里求斯比赛和访问演出。民间的击鼓薅秧,终于第一次在世人面前体现了它的特色价值。    辰河《目连戏》(连台本),是五溪地区流传范围最广,地域特色最浓,且历史最为悠久的剧目之一,演出时间可长达一月之久。演出时,其中几场戏须在街上进行,演员可与市井小贩随意交流,形同现在拍摄电视剧一般。但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濒临灭绝。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抢救这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