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坝窑瓷器精品赏析
四川乐山的西坝窑位于距乐山市区约20余公里的五通桥区西坝镇。该镇原名西溶镇,因境内有溶江而得名,自古以来是水陆交通的要冲,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西坝窑的窑址大致分布在岷江一级支流沫溪河右岸的瓦片山、窑头、谢家山、曾家山、圆通寺等地,绵延约5公里,主要集中于建益村、庙沱村一带,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西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窑址群(图1)。
茶马古道穿过川、滇、甘、青和西藏等国内地区,继而延伸连接境外不丹、锡金、尼泊尔和印度,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是一条古代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西坝窑建立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生养繁息、贸易交流的国际性通道上,其遗留下的瓷器文化宝藏,是很值得人们去发掘、追思和体味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编写的《乐山市五通桥区志》记载:“西溶镇(西坝镇旧称)庙沱古窑址,是五代时期遗迹。约―万平方米,前临沫溪,后为斜坡、高山,左离西坝三千米。该窑址是五代时期烧制土陶和瓷器的民间烧窑。至今陶片随处可见。”据此,结合已有考古发掘资料,可以确定该窑兴起于五代,鼎盛于两宋时期,元代后期逐渐衰败,最终毁于明代。
由于长期的农田基本建设和近年高速公路的建筑,窑场遗址的地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好在考古部门在宜乐高速公路建设的初期,对该窑场进行了局部的抢救性发掘,弄清了该窑的基本情况。但由于窑场遗址没有进行大面积的正式科学发掘,已经发掘出来的完整器物十分稀少,所以,人们对其能代表该窑最好时期的最好瓷器产品的认识还相当的肤浅。
为了筹备今年十月份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四川省收藏家协会承办的古代巴蜀陶瓷高峰论坛会,前不久,笔者偕同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符顺涛先生、四川著名收藏家李铁锤先生和陈磊先生前往乐山市与该市收藏家协会领导和收藏家磋商、交流,得以见识了西坝窑精品的“庐山真面目”。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笔者早在考古部门对西坝窑正式发掘之前,就在杂志上介绍过该窑的基本概貌和瓷器特点、风格(见《收藏界》2007年第8期)。
笔者当时认为:西坝窑瓷器产品胎色多样化,计有黑灰、砖红、灰黄、灰白、深灰、浅灰等,胎体粗糙厚重,带颗粒状杂质,胎表面施白色化妆土或酱色釉;多数修坯草率,修坯痕迹和接胎痕迹都很明显;施釉也不精细,普遍施釉不到底,釉层厚薄不匀,常见流釉现象和漏釉现象;以黑色釉和酱色釉(包括酱黄釉、酱黑釉、酱红釉、柿色釉或紫金釉等)为基本色釉,也有褐色釉和少许灰白釉,多数器物同时呈现形态繁多的蓝、白、灰、黄、红色的花斑条纹。
西坝窑瓷器的器型多样化:计有罐、鼎、瓶、炉、壶、钵、盘、碗、盏、杯、灯、香熏、烛台、瓷塑等。多饼形足、宽圈足、环形足、玉璧底足和底部外沿留宽圈足而中间保留一小圆饼的特型圈足,有的宽圈足内沿还向内斜削一刀。多数底部挖足粗糙,刀痕明显,粘砂多,缝隙多。总体风格是:豪放、大气、粗犷,
根据当时收集的远不算多的实物资料,笔者当时认为:西坝窑也生产了少量的精细产品,其中以用料讲究、修坯均匀、施釉精细、全身满釉、色调全黑或全紫的器物和具有各色花斑条纹(如蓝兔毫纹、白兔毫纹、玳瑁斑、油滴斑、虎皮斑、酱红色斑、酱黄色斑、不规则花斑等)者,最具观赏价值,质量上乘者甚至可以被一些人误认为是建窑、吉州窑和广元窑的产品。
现在看来,笔者对西坝窑的瓷器成就及其产品的认知还是不够的。比如,宋代西坝窑生产的白瓷,器形规整,胎质细腻、洁白,乳白色釉面光亮、蕴润,刻花刀法犀利,深浅有序,线条流畅,所刻花朵动感怡人。器物底部遗留下的石英砂颗粒表明其垫烧工艺与烧制白瓷为主的宋代磁峰窑同出一辙(图2)。
根据以往考古资料,已知四川宋代烧造白釉瓷器的窑址,主要有川西地区的大邑窑、邛崃窑、磁峰窑、思文窑、玉堂窑、瓦岗坝窑、金凤窑、琉璃厂窑、坛罐窑和川北地区的广元窑,以及川东重庆地区的清溪窑等。在这些窑址中,磁峰窑和思文窑以烧制白瓷为主,其它瓷窑则以烧造青瓷或黑瓷为主,同时兼烧部分白瓷。现在发现地处四川南部地区的乐山西坝窑在宋代烧制黑釉瓷器、酱色釉瓷器的同时也烧制了精美的刻花白瓷器,这无疑为四川陶瓷史填补了空白。
正因为宋代西坝窑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白瓷,也同时生产出了精美的白底褐色彩绘瓷器(图3)。西坝窑这种类似北方磁州窑、川北广元窑的瓷器品种的发现,无疑更是提升了西坝窑在四川陶瓷史上的历史地位。
在西坝窑瓷器中,笔者发现了宋代全国任何窑口都未曾发现的裂纹釉瓷器品种。这种品种的瓷器,以黄色为底釉,釉面布满长短不一、粗细不同、有曲有直、有疏有密的呈现紫红色调的类似蚯蚓走泥留下的痕迹,给人们一种新奇独特的美感。笔者姑且将这种瓷器命名为“西坝窑黄釉紫红蚯蚓走泥纹瓷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