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短新闻两篇(课件)修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10短新闻两篇(课件)修改

☆课堂提高☆ 【解析】回答此题,注意根据文本内容,联系“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 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加以分析即可。 找到窍门了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课堂探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探究一下 ☆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 注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 注意新闻材料组织的特征。 ☆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 此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记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 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纯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更能感染读者。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课堂提高☆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一面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面又以此为题写了这则报道,为什么? 灵活运用哟 ☆课堂提高☆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作者写作原因的题目,文中有相关的语段,写出这些内容,主要的句子有:“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找到窍门了吗? ☆课堂提高☆ 【答案】①“没有什么新闻”是说,这里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没什么好说的;(2分)②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作者还是要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让世人永志不忘。(2分)(第二点直接引用原文“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的,可得1分) 做的怎样? ☆课堂提高☆ 2.最后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灵活运用哟 ☆课堂提高☆ 【解析】这是一道文段在文中的作用的题目,文段是结尾,主要作用两个方面:结构上的照应,内容上深化或升华主旨,本文结构上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和文章的开头,内容上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找到窍门了吗? ☆课堂提高☆ 【答案】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一句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1分),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而且激发读者旧事重拾的兴趣(1分)。“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1分),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1分),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1分)。(1点1分) 做的怎样? ☆课堂提高☆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着力表现记者的主观印象。有人说,这种写法不符合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要求。你怎么看? 灵活运用哟 ☆课堂提高☆ 【答案】符合。(1分)本文是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2分)。这篇新闻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向读者介绍某事某物,而是通过激情洋溢地抒发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来引起读者共鸣,激起读者对来之不易的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3分) 做的怎样? 不符合。(1分)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记者的态度也需要不偏不倚公正无私。(2分)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要着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