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梅阁旅游景点解说词
红梅阁旅游景点解说词红梅阁旅游景点解说词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去看看常州闻名较早的景点---红梅阁。 首先来到红梅公园的南大门。公园的名称为什么起“红梅”二字呢?这是因为园内著名的古建筑红梅阁而得名的。广场中央有“萧齐遗胜”四个大字,边长各为2米,均为金山石刻浮雕,因为该广场前身是太平寺所在地,文笔塔是太平寺的附属建筑,太平寺在齐建元年间由齐高帝萧道貌岸然成所建,当时名建元寺。苏东坡居常州时经常到该寺游玩,留有《常州太平寺观牡丹》、〈〈太平寺法华院醉题〉〉等诗。1500多年来,太平寺和塔屡经毁建,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写道:“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塔孤”。说明寺和塔的历经沧桑。抗日战争时期文笔塔又一次遭到破坏,太平寺则于1958年逐渐荒废而被拆除,只留下寺内的这座孤塔。1992年在太平寺故址兴建状元楼时,曾挖出由唐荆川先生撰写下的一块石碑,上书:“惟塔则萧齐旧物也。”这“萧齐遗胜”四字便是指的公园内这座文笔塔。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入园一睹千年古塔—文笔塔的风采吧。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巍巍乎七层巨构”的文笔塔下。武进县志记载:塔好像一支巨笔,每当塔顶祥光出现,当年府人参加科举考试就有得第一名的可能,文笔塔也就由此得名。尚存的文笔塔身为晚清建筑,仅莲瓣状古塔基座为南齐遗物。常州市人民政府为保护文物古迹,于1981年拨款修复文笔塔,耗资50余万元。现在的文笔塔七级八面,高48.38米,底层外径9.85米,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塔基由八角形花岗岩条构筑而成,高80厘米,八角形花岗岩须弥座高1米,每面浮雕花瓣。塔身每级设四个拱门,塔内有旋梯可供游人攀登。壁外围以檐廊,飞檐戗脊翘角。每层翘角挂铜铃,第六层中心竖有16米长的通天圆木柱,直通塔刹顶端铜葫芦内。塔刹由覆钵宝珠、仰莲缸、七层相轮、风盖、承露盘、上下宝珠、铜葫芦等组成,下层仰莲缸上铸有17莲瓣及铭文,记修塔年月、住持僧、捐款人姓名,上层承露盘系1981年新铸,上有四组铭文:“常州市人民政府于1981年5月重修文笔塔”,“继承刘公国钧遗愿献款资助重修”等。历代文人登塔咏诗者较多,例如清代洪亮吉的诗:花光裹塔红三面,燕剪穿帘紫一双。十字港中容小刹,七层楼外见空江。 不少应试学者和商人来此总不忘记登塔。据说,常州清代史学家赵翼的父亲不信登塔有灵感,结果赵翼本该是一甲一名的状元,可是乾隆皇帝提起朱砂笔,不知怎么搞的,说了声:“联登基以来陕西还未出过状元。”就将赵翼和王杰的名次作了对调,于是,当地民众对登塔有祥光先兆就更加坚信不疑了。为什么商人也忘不了登塔呢?请看,这四个拱门面向四方,而八个角代表八方,财从四面八方来,会给经商者们带来生意兴隆,吉祥如意。如果您有兴趣的话,不妨登塔一饱眼福,文笔塔的祥瑞一定能给您带来好运! 在文笔塔的东面,与之交相辉映的就是文笔楼。楼为两层古典建筑,相传是常州文人墨客雅聚和吟诗作画的场所。楼前写有嘉庆、道光年间著名文人龚自珍〈〈高才篇〉〉中赞美常州的诗句:“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大家可能也有所耳闻,我们常州历代人文荟萃。当代的缪进鸿先生对先秦以来全国400多座城市杰出的学者、专家、名人的地域分布进行统计,结果我们常州位居于苏州、杭州、北京之后位列第四。自从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的1300多年间,常州就涌现出状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进士1546名。中试人数之多,令朝野震惊。常州还涌现了大批政治、历史、文学、书画、科技、戏曲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常州清代史学家赵翼曾称赞常州人才济济,借用他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名句,来颂扬常州文明肇始、代有才人的光辉历史是最确切不过的了。 古塔为常州“文人甲天下”的象征,塔之背面的这座山也相应的成了文笔塔的笔架子,名为笔架山。关于笔架山的由来,还得从南朝说起。大家知道,齐梁两代黄帝都是常州人,而且文才出众,昭明太子萧统所著的《昭明文选》更是登峰造极。人们认为文笔塔高耸入云,彰显常州儒风蔚然,文笔塔前大运河通南北,接京杭,象征文笔亨通。但是,文笔塔又往往因天灾人祸而倒毁,于是有人建议在塔后叠土筑山为依托。可奇怪的是,土山随便怎么堆筑都搭不高,东筑西塌,西筑东倒,搭来搭去成了一具笔架的模样,大家只好随机应变,把它叫作“笔架山”了。笔架山侧,有白皮松15株,隐寓常州这个地方曾出过15位皇帝。山之东端,有9株桂花,“蟾宫折桂”暗喻常州历史上的9名状元。笔架山的绿化,用比拟的手法将众多的常州历史文化名人寄寓某一特定树种表现出来,使其人以物传,物以人传,相得益彰。大家肯定会看见,在文笔塔周围的树上系着许多红丝带,这些丝带也叫祈福带。江南民间流传有“赏红”习俗,早春时节,花农剪五色彩纸或红丝带系挂于各种树木草茎之上,庆贺花神仙诞,祈求春来花盛,秋结硕果。百姓纷纷效仿,以祈求吉祥如意,心想事成。从此广为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