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供电公司-十年风雨路见证十年供电情.docxVIP

蒙城县供电公司-十年风雨路见证十年供电情.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蒙城县供电公司-十年风雨路见证十年供电情

蒙城县供电公司:十年风雨路见证十年供电情  一路风雨,一路沧桑;一路奋斗,一路辉煌。从1999年10月国有股份制公司挂牌成立到如今,一晃就是十个春秋。蒙城县供电公司一路风雨一路歌的走来了,而我作为一个平凡的蒙城县供电人,非常荣幸地见证了蒙城县供电十年来的成长、发展与壮大,而我也跟随着蒙城县公司发展的步伐,不断长大、成熟。十年来,蒙城县公司有过酸甜苦辣,我有过仿徨和困惑;十年来,蒙城县公司有过辉煌业绩,我也有过欢声和笑语……相知相伴  十年弹指一挥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眨眼间我们这些莽撞的青年人已经陪公司走过了人生最为宝贵的十个年头,为公司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同时也是我们这些60后的中青年人人生境遇无常中的许多个第一次,都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XX年9月14日至16日,连续接到了安徽日报社沈建平编辑电话采访,他向我了解安徽蒙城供电公司近十年来的发展情况。我是安徽日报社讯员,1998年接触新闻报道,当时我的出发点很爽朗,就是为单位而去鼓与呼。从一接触就深深地感到了责任艰巨,于是用满腔的正气,用青春与激情,用敏感的笔触有力的拓开了“蒙城供电”的宣传之路。  年近四十四岁的他,拥有勤奋、耐苦,谦虚、务实、乐观五大特点。虽以进入“不惑之年”,但仍用一种持久的力量,支持着他在宣传供电路上不断的奋进。曾记,初写新闻时,我深知自己是“门外汉”,加上又重未想到要写新闻,一时也彷徨了。但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加强“自修”、“充电”。为此他时常废寝忘食。往往为一个词推敲到深夜,常常为一个问题的深入挖潜而挑灯夜战,加之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用一片赤诚打动了老师们的心,很快赢得编辑老师们的“偏爱”,一个个“豆腐块”应运而出。我又结合学习的理论,在“探索”得到了很快的提高,又结合单位自身情况,努力寻找新闻素材,在我本农力好学和精益求精下,作品走进了国家级大报,为新闻宣电夯实了基础。  十年期间先后在安徽日报发表各类文稿(通讯、新闻)等50多篇,其中以笔名王策在安徽日报与省国税局征文“为细节服务叫好”获一等奖99年11月30日第七版我以来信的形式写了“农村电网改造应加大宣传力度”稿件是为了完善规范用电双方权责利鼓与呼。  在中国电力报“稳定农电工是咱们基层供电企业当务之急”稿件获得中国电力报三等奖,十年来,先后在各类报纸杂志、网络发表2000多篇,并荣获各类征文奖60多个。  我说十年的艰苦奋斗,十年的坎坷征程,才圆了蒙城县供电跨越发展的振兴梦,谱写了蒙城县供电再创辉煌的光荣史。没电的那些日子过去了电磁灶的出现,让煤气罐的去留成了问题。我建议灌上气放着,以备停电之需。老婆却反问我:停电,还会停电?  是啊,还真是好久没停电了。这不禁让我想起没电和停电的日子。  童年的记忆里没有电,用来照明的是各式各样的油灯。最牛气的是那种洋油灯,洋铁皮做的储油罐,周围有三个铁嘴分别含着三根灯芯,一般悬挂在堂屋中央,遇有重大节庆日子,家里有了客人,主人才会点上两根甚至三根灯芯。  记得有一次,天黑了,不记得父母为什么没有在家,刚上小学的大哥擦了两根火柴,点燃了一根灯芯。然后,他拢着我们兄弟几个坐在堂屋中央的油灯下,等父母回来。豆大的灯火,昏昏黄黄的,袅袅地冒着青烟,勉强照亮大半个堂屋,显得阴森恐怖。  后来,或许是长大了,或许是有了电灯,这种恐惧便成了永久的记忆。  小时候,刚有电时,电的唯一用途就是照明,电工按照灯泡的数量和瓦数计费。为了省钱,父亲在两间卧室的隔墙上打上一个洞,灯就装在这个洞上,开灯时,用一盏灯就能照亮两个卧室。  停电在那时是经常的,就是送电也只限晚上。记得有一年,在过小年的时候,电工就传达了县里的通知,保证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天天有电。农村人节俭了一年,就图亮亮堂堂地过个年,大家都换上了大功率的灯泡,还在大门外的屋檐下装一个灯,以便照亮整个场院。  到了大年三十,所有的灯一下子全开了,显然是因为电的负荷达不到,村里仅有的几台小黑白电视机相继由灰屏变成黑屏,进而熄火。灯泡也越来越暗,清楚地看着灯泡里面一团红光变成一根红色的灯丝。  油灯再一次被派上用场,成了过年的辅助照明设备,打牌或有什么活计要做,还得点盏灯。  在镇上读初中时,发现镇上的电确实比村里的电充足,灯也是那种白炽灯管,两根便照亮了整个教室,但停电依然是经常的事。每个教室的一角都摆放着一个桌子,专门供大家放油灯。小孩子好动,在停电的时候便经常有把灯摔碎的,邻座的便主动把灯推到中间,让没了灯的同学“沾光”,偶尔谁的灯没了油,同学们也会主动把自己的灯油倒一点给同学。  弄来弄去,大家的手上、衣服上、课本上便常常有了煤油的气味。  再后来,到城里读书,在城里工作,不知不觉中用上了电视机、电饭煲、电水壶、洗衣机……逢年过节,回老家,见到父母用电还仅限于照明和看电视,镇上竟然没有一家卖家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