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陈的免官制度
浅谈陈的免官制度
摘要:免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南陈的免官制度,主要从免官原因、程序、生效问题、变通情况,以及免官的作用等方面加以分析总结。免官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皇权。在陈免官制度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到了末期,其更多的表现在于对王室成员及高级官员的抵罪上。对南陈免官制度的探讨,不仅可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官吏队伍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对完善现今官吏队伍建设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陈;免官;免官制度
关于南朝陈的免官制度的探讨,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后发现学术界对这一制度很少有具体系统的研究。学者们在一些著作中对选官、考课、监察等问题加以说明引用了南陈免官的事例,或是对免官制度本身的某个方面进行浅谈。从古至今,强大的官吏队伍、有效的管理模式是国家机器良好运转的保障。所以,笔者试图通过对免官制度的研究,了解古代南陈官吏管理情况,“以史为鉴”,吸取前人经验教训,对完善现今吏治建设也有重大意义。
魏晋以后,中国先后进入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分裂割据的动荡时期。南陈自陈霸先建国到陈叔宝时被隋所灭,历经五个皇帝,共33年(公元557—589年)。南陈在地理位置上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自古便被做为有罪官吏被贬发配的地方。南陈是土地面积最小的一个。其国力无论从人口、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角度看都处于劣势。如何巩固政权,不仅是望地所要面临的头等问题,对于官吏来说,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才能为皇帝效劳才能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从而为皇帝分忧解劳。在对官吏的管理上,最基本的便是“有功者赏,有过者罚”。
一、免官概况
笔者在分析了南陈免官官员的情况后认为,免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在执政过程中有过失的官员所进行的一种惩罚手段;二是对某些违法乱纪官员以免官的形式来抵罪。《九朝律考》中就有“免官比三岁刑”的论述。这种以免去官职的办法来抵罪的形式,又称“官当”。
关于南陈免官的事例,在历史资料中的记载很多。唐代姚思廉撰《陈书》中便有记载35位官员共计44起免官事例。
二、免官原因、程序及生效问题
(一)免官原因
中国古代自《禹刑》颁布以来,法律成为了历朝历代帝王定国安邦的基础。在古代封建专制社会里,法律是为了维护帝王的专制统治的工具,是帝王意志的体现。虽然在处理现实情况中可能会有一些帝王超越律制,随主观性、随意性做出决定的表现,但在整个南陈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将其视之为法律的特殊执行案例。
南陈在任用官吏方面仍受到门阀士族影响,但不论是士族为官者还是寒门为官者,他们虽然因某些原因被免了官职,但毕竟这些官员都是对南陈发展做出贡献的官员。就上表所列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二)免官程序
所谓免官程序,也就是免官的执行过程。自秦汉以来便设立有专门的监察机构,纠劾官吏的不正之风。在查阅南陈免官资料时发现,南陈这47起被免官的事例中有10件以上都是为有司所劾。南陈行使监察职能的官吏主要有御史中丞、司宪等,而他们可以闻风奏事了。南陈免官程序的具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被监察机构官员弹劾,然后如实举奏皇帝,或风闻纠弹奏事,由皇帝下诏免官或由被免官者所属部门裁议,下公文按律免官。谈到御史中丞上殿弹劾大臣时,上自天子,下至百官,皆须仪容严肃,受劾大臣要侍立听弹,如陆山才“坐侍宴兴蔡景历言语过差,为有司所劾,免官”。
2、因某事触怒皇帝,或其言语、意志有异于皇帝,皇帝直接下诏免官。这类免官的执行过程只需要皇帝下诏即可,无须经过其他部门审议通过。如顾越“话皎之构逆也,越在东阳,或之余高宗,言其有异志,诏下狱,因坐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监察官吏纠察不及时,同样也在免官之例。如在《九朝律考·陈律考》和《陈书·始兴王叔陵传》中记载:“(叔陵)私令左右妻女与之奸合,所做尤不轨,浸淫上闻。高宗谴责御史中丞王政,以不举奏免政官”。
综合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南陈的免官程序无论上皇帝直接下诏,还是由监察官员弹劾,都按照了法律条文处理的。《九朝律考·陈律卷》就明确记载有“免官例应禁锢”的法律条文,并指出“陈盖沿晋制”。而另一方面,虽有条文出现,但免官的对象、犯罪程度等方面还是有失公平的。作为专制社会的统治者,在法律面前同样也掺杂有个人意志,因此,免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还很大的。
(一)?
《九朝律考·陈律卷》中的“免官比三岁刑”,以及《隋书·刑法志》“五岁四岁,若有官,准当二年,余并居年。其三岁刑,若有官,准当二年,余一年赎。若公坐过误,罚金。其二岁刑,有官者赎论;一岁刑,无官亦赎论。”这种免官的变通处理不是任何为官者都可以用的。同样又存在以下两种差异:
1、犯同样罪的人因某些因素受到的处罚程度不同,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官员的品级、门第、社会地位以及受皇帝重视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如光大元年,刘师知与到仲举等遣舍人殷不佞矫诏令高宗还东府。事发之后,刘师知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