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魏晋南北朝考选制度精选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考选制度 第一节 学校考试制度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注引《魏略》:“至黄初元年之后,新主乃复始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石碑之缺坏,备博士之员录,依汉甲、乙以考课。申告州郡:有欲学者,皆遣诣太学。” 黄初五年四月,太学正式建成,并“制五经课试之法”。 《通典》卷53礼十三:“慕学者始诣太学为门人;满二岁,试通一经称弟子,不通一经罢遣。” 但受九品官人之法冲击,效果不佳,“博士轻选,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三国志·魏书·刘馥传》) 西晋武帝曾整顿太学,另为五品以上官员子弟设立国子学,慎选博士。东晋时废置无常。“考课不厉,赏黜无章”。有育才之名,无收贤之实。 刘宋文帝亲临国子学策试诸上59人。(《宋书·文帝纪》) 粱武帝兴学,于天监八年(509年)诏“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梁书·武帝纪中》)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指各州郡中正官按九等来品评本地人士,并以其品状上报朝廷,作为吏部授官依据的一种选士制度。 “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倘或道义亏缺则降下之。”“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通典·选举二》) 与察举制相比,选士之权由郡守移至专司考察之职的中正官之手,品评人物亦由分科推荐改为分等定品。 《通典·选举二》:“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宋书·恩幸传序》:“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后汉书·刘表传》:“及曹操到襄阳,琮举州请降……乃释(韩)嵩之囚,以其名重,甚加礼待。使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八《九品中正》: “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之法: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 上报吏部的品状包括这些内容: 一是士人的家世,即“资”; 二是其操行与才能,即“行状”; 三是定出品级。其定品三年一清定之。 九品中正制对东汉以来 “位成于私门,名定于横巷”的局面有所矫正,增强了综核名实的力度。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晋书·卫瓘传》) “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已。” “虽取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九品,而事有八损。” (《晋书·刘毅传》) 《文献通考·选举一》:“至中正之法行,则评论者自是一人,择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体统脉络,各不相关,循私之弊,无由惩革。”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左思《咏史》八首之二) 梁武帝当政时,不设中正,而以州望、郡宗、乡豪代之(天监七年)。 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年)罢郡中正。次年诏书指出:“中正所铨,但存门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 西魏宇文泰时,颁六条诏书。其四曰:“惩魏齐之失,罢门资之制,其所察举,颇加精慎。”《册府元龟》卷639。 第三节 察举制的发展 此期察举制仍在施行。 《三国志·文帝纪》:“黄初二年(221年)春正月,初令郡国口满十万者,岁察孝廉一人。其有秀异,无拘户口。” 黄初二年春正月,再次诏令“今之计孝,古之贡士也。……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 有关特举的诏令亦多。黄初四年诏“其博举天下隽德茂才,独行君子。”(《三国志·文帝纪》) 太和二年(228年)“诏公卿近臣举良将各一人。”四年十二月,“诏公卿举贤良。”(《三国志·明帝纪》) 吴蜀地方也曾察举孝廉,只是皆未考试。 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诏举贤良直言之士,便需对策才能任用。举秀才试策五道。太康中,武帝亲策华谭,连提五问: “将何以长弭斯患,混清六合?” “今欲绥静新附,何以为先?” “可消锋刃为佃器,罢尚方武库之用未邪?” “至于律令,应有所损益不?” “将时无其人?有而致之未得其理也?”(《晋书·华谭传》) 东晋时由于长期战乱,学校不修,所举孝秀,多不策试。元帝大兴三年(320年)重申旧制,恢复考试,吓得众多孝秀不敢应举,仅桂阳谷俭一人应试,以高第被任为郎中。 南朝时期察举考试更为加强。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