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畏寒.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治疗畏寒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针灸治疗畏寒 陈静(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150036)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403-01 【摘要】 目的 讨论针灸治疗畏寒。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使用针灸方法进行治疗。结论 主穴:足三里、关元、神阙、气海。 【关键词】 针灸 治疗 畏寒 若患者身寒怕冷,加衣覆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能缓解的,称为畏寒。 畏寒的特点是患者经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患者但感畏寒而无发热多见于里寒证。多因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或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所致。 根据发病的缓急和有关兼症,“畏寒”主要见于下列两种情况中:一是感受寒邪直中脏腑,损伤阳气所致之里实寒证;二是素体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之里虚寒证。两者分别见于寒凝心脉、寒痰阻肺、寒湿困脾、寒滞胃肠、寒滞肝脉等证和心阳虚、脾阳虚、胃阳虚、肾阳虚、心肾阳虚、脾肾阳虚等证,且均具有得温缓解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常见证候】 (1)久病体弱,脉沉迟无力者,属虚寒证。是因久病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肌表所致。 (2)新病脘腹或其他局部冷痛剧烈,脉沉迟有力者,属实寒证。是因寒邪直接侵入体内,损伤脏腑或其他局部阳气所致。 【症状分析与鉴别】 “恶寒”与“恶风”临床表现和病理上的明确区别,参见恶寒篇。 在外感病初起之时,外邪乘之,正邪交争,郁遏阳分,使卫阳之气不能外达,肌表失其温煦,而恶寒。此时虽加衣近火,仍不能使外邪祛除,邪气郁遏不解,故不能使肌体之阳气宣达于表,因而得温却怕冷感无明显缓解,此所谓“恶寒”之理也。而当机体内伤久病,阳气虚于内,或寒邪过盛直中于里,损伤阳气,阳气既虚,则温煦肌表无力而出现怕冷之感觉。此时若加表近火,防止阳气继续耗散,或以热助阳,使阳气暂时恢复,肌表得以温煦,故怕冷感即可缓解,此所谓“畏寒”之理也。两者的发生机制截然不同,简言之:“恶寒”为外邪郁遏阳分,阳气不能达表所致;“畏寒”为阳气虚损,不能(或无力)温煦肌表所致。 另外,畏寒的轻症也可见恶风之症,也就是说,恶风与畏寒也只是轻重程度的不同,恶风亦属“畏寒”范畴。事实上,恶风从症状上看,应具“畏寒”之特征,因为避风可缓。但从病机上分析,恶风是本有卫表虚或寒,而后感外邪之表虚证或是阳气虚损较轻微之里寒证的见症,故既具有卫阳虚损而表现出“畏寒”特征的一面;又具有感受外邪,邪气郁遏肌表而表现出“恶寒”特征的一面;因而,“恶风”即是“恶寒”之轻症,又为“畏寒”之轻症,虽二者均可见之,但产生机制却有所区别。 【针灸对症治疗】 主穴:足三里、关元、神阙、气海。 配穴:久病体虚畏寒者加脾俞、肾俞;寒痛剧烈者加合谷、外关、风池;痰多咳嗽者加列缺、丰隆;大便溏薄者加中脘、上巨虚;烦躁者加章门、太冲。 操作:诸穴用补法或加灸。寒痛剧烈时合谷、外关、风池用泻法。 方义:足三里补中益气,关元、神阙、气海可培元固本,补肾壮阳,益气散寒,加用灸法更能温经散寒止痛。配脾俞、肾俞增强温补散寒之力;配合谷、外关、风池以祛风散寒通络;配列缺、丰隆祛痰止咳;配中脘、上巨虚健脾温中;配章门、太冲泻肝火。 【古代对症治疗文献】 (1)《云歧子论经络迎随补泻》:伤寒阴病脉欲绝,当灸太溪穴,……阴毒伤寒,体沉四肢具重,腹痛脉微迟,当灸气海或关元。 (2)《世医得效方》卷一•阴证:治阴证伤寒,于脐下一寸半气海穴二七枚,小作艾炷,于脐心以盐填实,灸七壮立放。二寸丹田、三寸关元皆可灸。 【现代对症治疗文献】 (1)《郑氏针灸全集》 温经祛寒:天枢、关元、气穴、三阴交、大敦(灸);温中散寒:脾俞、胃俞(不留针)、中脘、下脘、梁门、足三里。 (2)《针灸治疗学》 大肠寒症,治宜温里散寒,止痛止泻,针灸并用,泻法。宜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等穴。胃寒偏盛,治宜温中散寒,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取足阳明、足太阴经穴和相应俞、募穴,如梁门、足三里、公孙、三阴交、中脘、脾俞、胃俞等。脾阳不足,治宜补中益气,针灸并用,取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如太白、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关元、脾俞、胃俞、肾俞等穴。肝脉寒滞,治宜温经散寒,针灸并用,泻法,取足三阴经穴和有关背俞穴为主,如太冲、行间、大敦、急脉、归来、三阴交、阳陵泉等。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