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电子报专题EPR.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子报专题EPR

延伸生產者責任與WTO的關係 台灣WTO中心 蕭安瑾輔佐研究員 背景 延伸生產者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簡稱EPR)是一種新興的環境政策工具,起源於1991年德國的一項包裝法令(German Packaging Ordinance)。當時德國境內面臨垃圾掩埋場地短缺的問題,環境部長Klaus T?pfer要求制定生產者回收廢棄物之法令,其後德國政府更成立產品廢棄包裝回收處理中心(Duales System Deutschland),負責核發「綠標」(green dot label)給有使用該回收桶的廠商。 EPR的意義在於要求生產者需負起消費者拋棄產品後的處理責任,並要求生產者在其生產決策的過程中,需將產品生命週期的環境衝擊納入考量。它同時也是一種誘因性政策,讓生產者能廣泛地將環境考量納入產品設計、包裝及原料選擇的過程,促使產品或包裝能在其生命週期各階段減少資源消耗。值得注意的是,歐盟與美國對於EPR各自有其定義。歐盟採用延伸生產者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而美國則將EPR定義為延伸產品責任(Extended Product Responsibility)。不過,此政策施行者大多採用歐盟的定義,即:生產者必須負責產品使用完畢後之回收,再生或棄置之責任。理論上,EPR制度可適用於各項產品,惟目前在實務方面,並非所有產品均以EPR來規範,目前各國推動的EPR規範標的大抵為:廢包裝材料、廢容器、廢電子電機設備、廢機動車輛及廢電池等。 本文主要是從經濟及法律兩個層面來分析EPR政策實行的後果,特別是對於WTO所造成的影響。隨著貿易的全球化,就算是單一的、區域性的商品規範都有可能對全球市場造成衝擊。從立法者的角度來看,之所以要確保EPR政策不會過份干涉貿易自由的原因有:保障消費者多重選擇的權利、促進經濟成長等。但是,EPR政策常被指為帶有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色彩,在實行上多半會遭受來自於國內進口商及其他國家的阻力。首先,從市場的角度來分析,亦從多邊貿易系統的立法角度來看貿易生態。好比說,即使EPR政策只是要求廠商把產品成分標示在包裝上,此舉便可能左右該產品的銷售結果;甚者,在回收廢電子產品及塑膠的領域裡,該政策極有可能改變企業的經營模式。接著,本文將從競爭法觀點來探討貿易活動及競爭法規(competition laws)因應EPR所做的調整,而可能產生的交互影響。例如,EPR政策中有一環是產品回收的要求(take-back programmes),出口商必須把回收來的產品運回原產地,此要求與現今實務操作有所出入,勢必增加廠商當下易見的成本,然而企業界可用成立公會(industry-wide association)的模式來專門處理這些回收物,減低成本負擔。 一、 EPR的相關立法 一般來說,EPR政策可分為以下三類: 1) 對於商品市場造成影響的政策性規定(trade effects in product markets) 此類規定多半是回收規定(take-back requirements)。一開始,有許多進出口商反彈,其中尤以開發中國家及中小企業(SMEs)最為反對,然而在製造者責任組織(Producer Responsibility Organizations, 簡稱PROs)的協助下,許多公司(尤其是個別進口商, individual importers)漸漸克服了適應EPR的障礙。這些進口商之所以反彈的原因裡,不外乎是成本的增加,尤其是下列三項額外成本: i) 資訊成本(information costs) 降低此項成本的訣竅是有充足的替換時期(phase-in period),配合早期通知(advance notice),使進口商更能掌握EPR政策,適時調整其營運方式。 ii) 施行、回報成本(relatively high compliance and reporting costs) 如果商品的運程長,加上PRO要求現場檢驗(on-site inspection),或是進口商 品的價位較PRO預期的高,此時將有利於販賣同類商品的國內廠商,因為進口商要設法符合EPR標準的成本相對高了許多,況且其當地營收可能甚至不敷成本。另外,若PRO不公平地加諸過重的負擔於進口商身上,則會衍生 差別待遇或是價格操縱(price-fixing)的疑慮。 iii) 小體積\非典型的包裝或產品(low volume/non-standard packaging or products) 德國曾發生過一案例:德國某一包裝公會(German packaging PRO, Duales Sy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