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天,来自民间的思念
记得一位作曲大师曾说过:如果我的作品能像民歌一样被传唱,那将是对我最大的褒奖。年龄稍长的人,大概都听过《牧羊姑娘》:“对面山上的姑娘,你为谁放着群羊,泪水湿透了你的衣裳,你为什么这样悲伤?”这是一首上世纪40年代开始流行的、略带西北草原民歌风格的歌曲,曲调里透着淡淡的忧伤,跟唱词非常熨合。年纪再轻一些的,也许也知道问世于大跃进时期的歌曲《毛主席来到咱农庄》:“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了咱们农庄,千家万户齐欢笑呀,好像那春雷响四方。”唱词反映的是人民领袖来到人民中间后,人民所流露的那种喜悦心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领袖的热爱。现在返身观照这样的唱词,虽然有着历史的局限性,但是感情本身是真切的。曲调则琅琅上口,欢快流丽。两首歌是如此的脍炙人口,以至于说成是民歌也没有人怀疑。而且,它们虽然同是羽调式,但是一欢快一悲伤,形象各异,性格迥然,历史跨度又很大,很难想到出自一人之手。如果确实有人做到了,那他必然有着作曲的杰出天才。
的确,这两首歌拥有同一个作者,他的名字叫金砂。
金砂(1922--1996),重庆铜梁县巴川镇人,本名刘瑞明,笔名刘先理。1922年9月24日出生。他自幼得到四川秀山丽水的熏陶,天资聪颖,小学读了三年就跳级进入了中学。师范毕业后又在乡村小学执教。1940年11月,因为抗战爆发,原设在上海的国立音乐院迁址重庆,大概就在这时,他考入了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成为首批在重庆入学的学生,师从著名作曲家刘雪庵、陈田鹤等。19岁时就创作了处女作《牧羊姑娘》。此时,青木关1947级同学成立了彪炳史册的“山歌社”,其宗旨是“以集体的方式来搜集及整理本国音乐,介绍及吸收西洋音乐。普及音乐教育,提高音乐水准,而达到建立民族音乐之目的”。(戴俊超《国立音乐院“山歌社”的活动历史回顾》,《音乐艺术》2007年第3期)它以学生社团的方式出现,在当时对于民歌推广和研究发挥了很大作用。因为当时重庆的国立音乐院有这样的大背景,他的《牧羊姑娘》有幸得以在1947年发表出版,并在1948年由喻宜萱演绎,在上海大中华唱片公司录制了唱片(见方辉盛、文有仁《喻宜萱与(康定情歌)》,/wyr004.htm),使之很快远播开来。身在其中的他,也必定浸染了热爱、传播民族音乐的氛围,因此,尽管他不是山歌社的成员(他是高年级学生),“山歌社”所提倡的宗旨在他心中扎下了根,成为他日后创作最根底的艺术标准。
1958年,“大跃进”席卷全国各地。1958年3月,毛主席视察了四川郫县红光社。金砂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题材,创作出了歌颂领袖和农村建设的《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虽然歌词反映的是“大跃进”的时代背景,但曲调清纯质朴,气氛热烈,音乐语言口语和民歌化,契合了那个时代领袖和大众之间心心相印的情感,表现了建国初期中国农村欢快、愉悦的新生活,抒发出豪迈、赞叹和喜庆的心声。一经流传,孩子唱,青年唱,老人唱,甚至军营在训练中也唱。这首歌在195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文艺会演”中获歌曲创作一等奖,并荣获当年全国群众歌曲创作二等奖。
今天,你如果敲一个“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在互联网上搜一下,会发现这首歌翻唱的人员和频率之多都是惊人的,这足以说明尽管过去了半个世纪,人们仍被歌曲特有的魅力所吸引。
到了60年代,金砂四十出头,进入了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歌剧《江姐》音乐是他一生最精彩的作品。《江姐》音乐与羊鸣、姜春阳合作,但三人中只有金砂是四川人,而《江姐》音乐川味浓郁,可见金砂的作用和分量。(见“百度百科”“金砂”词条,/view/909186.htm)《江姐》中,《红梅赞》倾倒全国歌迷。据金砂自己讲,该曲是在作曲之一的羊鸣的主题旋律雏形“红岩上红梅开”的基础上加上了甩腔唱法,大幅度拉开、压缩、加花、扩充,并融进一些江南滩簧音调,与四川的扬琴音乐相互渗透,刚柔并济,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红梅赞》主题曲。(金砂《谈谈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民族歌剧作曲和戏曲音乐手法初探》,《艺术百家》1992年第4期)《绣红旗》是金砂一生中最动情的作品。金砂抓住剧情中的特定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突出“深情地绣”。他多方设想:江姐虽身在狱中,可对未来却充满了信心,并决心争取美好生活的实现,因而应表现乐观精神;可又在牢房,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江姐她们心情虽然激动,却不能高声欢呼,尽情歌唱,只能在内心深处喜悦,同时,新中国的红旗像啥样,江姐她们一无所知,只能凭空想象“绣”。因此,在音乐上,金砂首先突出了“绣”的感觉,他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分、分、合”句法,配以舒缓的旋律。其次,为了突出江姐的女性特点,以及对红旗的深情,他选用了与四川扬琴音调相似的江南滩簧的音调糅入其中,使音乐语言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同时,他结合民歌特点,以戏曲中“楼外楼”(“一浪高一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