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脂肪瘤与棕色瘤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棕色脂肪瘤与棕色瘤课件

概述 所谓棕色瘤(brown tumor),是因破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增加,致使局部骨质溶解吸收,代之以增生的纤维组织。骨溶解区不断扩大,形成囊样骨缺损,其内的纤维组织变性并出血伴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囊内的组织即呈棕(褐)色,故得名。 机理 1、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素(PTH)分泌增多,促使了破骨细胞活动,增加骨吸收 。 2、另一方面,抑制肾小管对磷的吸收,自尿中丢失大量磷,致血磷降低,因之血钙升高,继而尿钙增多。 3、所以骨吸收加速及钙磷大量丢失,全是形成骨骼改变的原因。以骨吸收为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普遍性骨质疏松及局限性骨破坏吸收伴骨内性纤维组织增生、囊肿形成、破骨细胞增多及骨髓纤维化。囊肿内含有棕色液体称为棕色瘤。 神经 系统 骨骼 系统 精神 症状 泌尿 系统 恶心呕吐、腹胀 溃疡、胰腺炎 倦怠、四肢无力、肌萎缩 幻觉、昏迷(Ca3mmol/l) 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 行为异常 多尿、夜尿、口渴 肾结石、肾功能不全 消化 系统 神经肌肉 系统 临床 表现 临床表现 骨痛、骨骼畸形 病理性骨折 影像表现 1、全身普遍性骨质疏松。 2、骨膜下骨皮质吸收,是本病的一个重要征象,X线显示骨皮质外缘密度减低或呈溶冰状缺损,边缘模糊,有的如花边状。肋骨皮质吸收可使肋骨变得纤细,牙槽骨密度减低或消失,出现见牙不见骨的影像。于肱骨及股骨颈部的肌腱附着处,可见局限性骨皮质吸收缺损。 3、骨囊性改变:骨骼内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的囊样透明区,边界较清楚。较大的骨缺损,不仅有膨胀样表现,而且容易骨折,有时病灶内可呈多房样改变,颇似巨细胞瘤。发生于下颌骨者,还应与造釉细胞瘤鉴别。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原发病因解除后,棕色瘤所致骨缺损,可以自行修复。 4、局部骨骼特异性表现: (1)颅骨改变较特殊,颅骨内外板及板障层,因脱钙而模糊不清。血管沟模糊,并可见颗粒状或囊状密度减低,有时可见局部骨质硬化。其它如碟鞍骨质吸收,前后床突边缘不清,乳突岩部消失; (2)脊柱椎体压缩呈双凹变形或鱼尾状,椎间隙增宽,脊柱后突畸形或侧弯畸形,躯干缩短; (3)骨盆变形,髋臼内陷,盆腔口径变窄,耻骨联合增宽,闭孔变形,股骨颈干角变小形成髋内翻畸形。 5、骨质硬化:骨质密度局部性致密硬化,常见部位是长骨干骺端,扁平骨和椎骨。 6、骨外钙化:常见肾脏钙化,尿路结石,此外亦可见四肢动脉壁和关节周围软骨钙化。 7、切除腺瘤后,骨骼上病变可以自愈。 病例图片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骨囊肿、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髓瘤、转移瘤等相鉴别诊断: 1、骨囊肿好发于长骨干骺端,边缘多锐利清晰,无骨质疏松; 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多呈磨玻璃改变,也可合并囊性病变,但仍以磨玻璃改变为主要表现; 3、骨髓瘤为多发病变,主要表现为虫蚀状、鼠咬状融骨性骨质破坏区,尿中多见本周蛋白; 4、转移瘤有原发病变,融骨型转移瘤骨质破坏不规则,周边无硬化。 最后甲状旁腺病变的检出对本病的诊断有决定性的意义。 SICHUAN SCI ENCE CITY HOSPITAL 棕色脂肪瘤 棕色瘤 1、病史:患者 ,张某, 男, 52岁。 发现左侧大腿根部包块10余天就诊。 2、专科查体:左侧大腿根部扪及一大小约15x14cm,质地硬,边界欠清晰,固定包块,无红肿热痛,无压痛。 3、辅助检查:CT:左大腿内侧肌群间隙内脂肪瘤。 病案资料: 1.入院查 CT:左大腿内侧肌群间隙内脂肪瘤。 2.临床穿刺抽出棕色液体。 3.后行下肢包块彩超检查:左大腿内侧肌群间脂肪瘤。 检查经过: 患者CT图像: 棕色脂肪瘤(冬眠瘤) 冬眠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脂肪组织肿瘤,又称为棕色脂肪瘤,Merkel于1906年首先报道,称其为假脂肪瘤,后由Gery1914年命名为冬眠瘤。 冬眠瘤是由棕色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哺乳动物的脂肪组织可分为棕色脂肪和白色脂肪。 在新生儿及冬眠动物体内富含棕色脂肪,在体温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 跟白色脂肪相比,棕色脂肪组织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脂肪细胞内散在许多小脂滴,线粒体大而丰富,富含铁,故看起来呈棕色。 对于新生儿,棕色脂肪组织占体重的5%。在童年期,棕色脂肪组织迅速减少。至成年时它只占脂肪组织的1%。 冬眠瘤好发于新生儿期棕色脂肪残留部位:肩胛区、颈部、腋下及腹膜后等。也可见于大腿和腘窝,臀部罕见。肿瘤单发,大多位于皮下,极少数发生于肌肉间(占冬眠瘤的10.5%)。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