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2电子教案经济发展与人口问题
3.文化方面:A.促進原籍與遷入地的文化交流─如 方言、音樂、戲曲、民間信仰…B.唐朝時:南方發達地區的文化水準已 與北方並駕齊驅C.宋朝時: a.中國文化重心已轉移至南方 b.北方不斷接納游牧民族文化→有助 於族群交流與融匯 明清人口增長所衍生的問題 1.人口增長情形:A.明神宗時期:約一億五千萬人B.乾隆晚期:高達三億人C.道光年間:突破四億人 2.人口增長所衍生的問題: (1)經濟問題: A.耕地不足,農業生態惡化 B.耕地不足→引發地價與糧價飛漲, 以及糧食供應短缺 a.乾隆年間全國性糧荒嚴重 b.清朝鼓勵商人自暹羅進口米糧 C.延緩手工業部門的工業化進程: 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投入棉紡織業 為家庭副業 清朝每人平均耕地面積 資料來源:王育民(1995)《中國人口史》。 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 明清時期的戶口管理 明朝:明太祖設立里甲制A.編定「黃冊」與「魚鱗圖冊」─確實 掌握每戶的人口與土地,作為徵派賦 役之依據B.後來里長與甲首職責日增─得負擔徵 收賦稅、維持地方治安工作 清朝:A.沿襲明朝的里甲制─徵收地方賦役B.另設保甲制─維護地方治安 (2)社會問題: A.戶口管理制度,無法遏止流民問題 B.流民為謀生而引發社會衝突: a.常為生存鋌而走險,群聚起事 b.或因吏治敗壞,官逼民反引發民變: (a)明中葉浙 閩、荊 襄山區的農民起事 (b)清中葉白蓮教之亂、太平天國之亂 c.流遷外地的移民常與土著為爭奪生存 空間而引發「土客械鬥」 歷史二 第三篇 第七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第一節 近世的經濟發展 第二節 人口與移民問題 第七章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第一節 近世的經濟發展 經濟重心的南移 由唐到宋的經濟變革 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 明清白銀資本的形成 經濟重心的南移 經濟重心南移的歷程 1.秦 漢以前:政治、經濟、文化重心都在 黃河流域 2.漢末以來:A.北方─久經戰亂,經濟嚴重衰退B.南方─在六朝開發下,農業生產力提升 a.永嘉亂後,大量移民移入 b.引進作物及農耕技術 3.隋 唐時代:A.北方: a.為政治中心,需仰賴南方財稅收入 b.南北大運河成為帝國的經濟命脈 c.安 史之亂後的動盪,嚴重打擊北方 的農業與經濟 B.南方─戰亂少,相對安定繁榮,逐漸 形成南勝於北的局面 4.北宋:A.五代與北宋定都汴京(開封),即以 考量經濟(漕運)便利,易取得南方 物資 B.靖康之難亡國後,宋室南渡,經濟重心 徹底南移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1.時代背景:A.北方久經戰亂B.南方相對和平C.數次大規模移民南遷D.政治中心南移 2.關鍵因素:宋朝南方經濟生產力大幅提升A.農業:南宋時,江南已成全國穀倉 B.手工業:占絕對優勢 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意義 1.使南方成為政府收入主要來源─南方邁入重賦時代 2.明 清時期北方經濟得以恢復,南方仍然維持經濟優勢地位 3.南方人口、縣邑超過北方→文化、教育程度隨之提升 4.中國歷史文化重心也移至南方─南方人文活動、中舉人數增加、政治人才活躍 由唐到宋的經濟變革 田制稅法的調整 1.土地制度:A.唐朝前期:均田制B.安 史亂後:土地私有制迅速發展 a.社會動盪,戶籍散亂,難以辦理田地授還 b.人口增長而耕地有限,均田制無法繼續施行 2.賦稅制度:A.唐朝:a.前期─租庸調法 b.後期─兩稅法B.宋朝:維持「兩稅法」精神 a.課稅基準改田畝,徵收貨幣比例提高 b.佃農須出售商品繳稅,促進商品流通C.中唐以後:商業稅漸成政府大宗稅源 ─鹽、酒、茶專賣收入 唐朝的稅制 前期─租庸調法A.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實施B.按田畝(租)、男丁(庸)、戶(調),徵糧 食、力役、布帛─徵收實物 後期─兩稅法A.唐德宗採宰相楊炎的建議B.依據每戶資產多少分等級課稅C.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概以錢計─ 徵收仍以實物為主 租庸調法 兩稅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