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后现代主义的光影游戏影
摘要 不留余地的尽情解构是后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电影在内)最为基本的精神特质。影片《巨蟒与圣杯》从意义、神话、权威、真实感等方面着手,在扫荡一切传统因素的同时,将这种解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也成为了后现代电影的杰出典范。
关键词 《巨蟒与圣杯》 后现代主义 解构
一、后现代主义――解构的品格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并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理念首先在建筑批评领域形成,逐渐扩展到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的不同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后现代主义这个起初完全是美国范围内使用的术语确立了它的国际地位。”
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了某些过去时代所不具备的气质、特性。其中,“解构”(destructure)又占据着最具根本性的位置。后现代主义中传统的整体、秩序、权力、中心等宏大命题统统烟消云散,并且在消解之后不再试图予以重建,留下的只有多元、碎片、游牧、蔓生、从虚无到虚无的永恒的游戏,诚如哈维所言:“它完全承认短暂、分裂、不连续性和混乱构成了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概念的一半。然而……它并不试图超越它。抵制它甚或去界定包含在其中的‘永恒与不变’的各种要素。后现代主义在分裂和混乱的变化潮流中游泳,甚至颠簸,似乎那就是存在着的一切。”
作为“二十世纪的艺术”,电影自然也能够充当后现代主义解构特色的适当载体。当前对“后现代电影”的考察存在着某种误读,把具有新鲜前卫技法乃至某些血腥色情内容的电影统统冠以“后现代”的名号,完全无视解构这一后现代最基本的精神特质。如许多人将《猜火车》列为后现代电影的代表,殊不知其在大胆传达虚无颓废精神状态的同时,也表达了青年一代在绝境中渴求自我拯救的强烈诉求,依然构建了某种“主题”与“中心”。至于被国人公认为是“后现代经典”的《大话西游》,在运用戏仿、嘲弄、反讽等颠覆性技法来打破一切传统的同时。却依然保留并突出强调了爱情这一永恒话题。因此这些电影虽然引入了一些类似于后现代的技法,但骨子里却依旧贯注着传统的强大力量。
二、《巨蟒与圣杯》――后现代的解构典范
《巨蟒与圣杯》(Monty Python and theHoly Grail)是曾导演过《十二只猴子》的美裔英国导演特里?吉列姆(Terry Gilliam)在七十年代拍摄的一部“无厘头”影片。影片取材于中世纪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传奇故事。讲述了亚瑟与他的骑士们在奉上帝之命寻找圣杯的途中遇到的种种趣事。导演对传统的题材进行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演绎创新将解构精神发挥到了极至。作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后现代主义的光影游戏。
1.意义的消散
众所周知,传统的行为方式总是孜孜不倦地追寻着一个意义,即使暂时没有发现意义,也会人为地虚拟、预设一个目标,似乎只有这样,一切方能合理。而在后现代主义者带有解构精神的关照下,一切的意义都应当烟消云散。杰姆逊提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色即“平面感”,它包含着空间深度、弗洛伊德“明显”和“隐含”的区别、存在主义的本真性和非本真性、符号学的所指和能指这四种深度模式的消失。一言以蔽之,后现代语境下一切被传统认为值得探求的意义、目的都被分裂、瓦解了,剩下的只有从浅表到浅表,从一个能指到另一个能指的无限滑动的游戏。
亚瑟王与圣杯的故事在欧洲可谓家喻户晓。相传圣杯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使用的酒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圣杯也消失无踪。由于主管生殖的神灵渔王患病,大地荒芜,于是亚瑟王带领他的圆桌骑士们踏上了寻找圣杯的征程,圣杯的找寻被赋予了宗教救世的神秘主义、英雄主义色彩,也象征着西方人对自我救赎的一线希望。
与前两者相反,在《巨蟒与圣杯》中,圣杯的追寻变得失去了任何意义。当影片进行到二十多分钟的时候,天空突然出现了硕大的上帝头像。机械地告诉亚瑟等人,他们必须要找到圣杯,却没有向他们交代丝毫的缘由。于是。亚瑟等人便立刻开始了对圣杯契而不舍的找寻。是他们对圣杯的价值有着心领神会的感悟吗?当然不是,在整部影片中,圣杯不过是时常挂在他们嘴边的一个名词,没有谁谈论也没有谁愿意去谈论它究竟意味着什么。与其说圣杯是一个实体,不如说它是一个悬浮在空中的能指,是一个符号。就这样。传统的深度、意义、目的在片中彻底消逝不见,人们好比贝克特《等待戈多》中那两位主人公。漫无目的地追寻着一个不代表任何意义的语词。只不过贝克特戏剧中的等待饱含着人生的无尽痛苦与哀伤,而吉列姆电影里的追寻则充满了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效应,这种喜剧效应主要通过导演对神话式传奇人物的颠覆性演绎呈现出来。
2.神话的颠覆
影片“解构”的另一特色主要体现在对神话式英雄形象一圆桌骑士彻头彻尾的颠覆性表现上。传统中的圆桌骑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