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现代汉语语法学第二编语法研究PPT.ppt

  1. 1、本文档共3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汉语语法学第二编语法研究PPT

第二章 现代语法学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一节 传统语法研究;《公羊传何休解诂》:‘宣公六年,赵盾知之’。解诂云:由人曰知之,自己知曰觉焉。(昭公三十一年:“叔术觉焉。”) 《公羊传》:‘桓公三年有年。’传云:有年何以书?以喜书也。大有年何以书?亦以喜书也。此其言有年何?仅有年也。 《谷梁传》:‘宣公八年,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敬赢,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传云:而,缓辞也,足乎日之辞也。 《公羊传何休解访》:“隐公元年:且如桓立。,且如,假设之辞。” ;《公羊传何休解话》:‘宣公十五年;司马子反日:诺。’诺者,受语辞。 《公羊传何休解沽,:‘宣公六年:则无人门焉者。’焉者,于也。 《马氏文通》之前,我国古代语法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A.对实词、虚词的研宪; B.对各个词类的研究; C.句论 (详见龚千炎《汉语语法史(修订版)》);(二)词类研究 ;古人虽然没有分动词、形容词、名词之类,但已经懂得这些词的区别了。元代刘会监创立了“动字、”静字”两个名目,《切韵指南》:凡字之动字者,在绪经史当以朱笔圈之,静者不当圈也。 清代阮元《经室集》:《尚书·虞书》:“思曰赞赞襄哉。”赞赞为叠字,凡叠字皆形容之字。以赞赞形容襄字,犹“浩浩滔天”,以浩浩形容滔字,“荡荡怀山襄陵”,以荡荡形容怀字、襄字也。 古人把指示代词叫“指辞”、“指实之词”、“指事之辞”、“指物之辞”、“指名之辞”等,如夫、其、此、是、斯、之、者、夫等。 ;清代学者袁仁林《虚字说》: 其字指物之辞,用凡有三:一则承上正指,一是向下直指,一是口头虚招。 (三)句论 ;古人很早就知道词序在汉语语法中的是重要性。《春秋僖·公十六年》 “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鷁(yi51)退飞过来都。”《公羊传》解释说:“曷为先言霣(同陨)而后言石?贯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鷁?六鷁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鷁。徐而察之,则退飞。” 古人还认识到句子的倒装。唐·孔颖达《毛诗正义》“诗汝墳说: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正义曰:‘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四)中国语法学产生迟缓的原因 胡适《国语文法概论》: 中国的文法本来很容易,故人不觉得文法学的必要。聪明的人自能“神而明之”,拙劣的人也只消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笨办法,也不想有文法学的捷径。 第二,中国的教育本限于少数的人,故无人注意多数的不便利,故没有研究文法学的需要; 第三,中国语言文字孤立几千年,不曾有和它种高等文字相比较的机会。 ;何容《中国文法论》: “我们记录语言的文字,也是使文法学不能发生的一个原因”;“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语言里有些表义方法,如‘顺序’‘结合’‘重叠’等,我们的前代学人并不能把它当作方法来研究,却把它当作词本身所能表的意思来说明”。 邵敬敏: 第一,汉语本身缺乏形态变化的特点,决定了汉语语法比较难于被发现。 第二,长期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压制,束缚了语法学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长达千余年,在文化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压政策,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清王朝大兴“文字狱”,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始终受到压抑,科学技术发 ;展缓慢。尤其是腐败的清政府闭关自守,妄自尊大,与世界各国交往甚少,甚至把国外传来的科学技术视为“异端邪说”。因此,一方面汉语块乏同其它语言作全面比较的条件,另一方面又缺乏比较先进的历史比较法等语法理论、方法的启发。从印欧语语法研究历史来看,正是由于梵语语法的传入才使之产生了飞跃,形成了历史比较语法学。而汉语则长期没有获得这样的外界条件。 第三,传统语文学有限的狭隘的实用目的限制,妨碍了汉语语法学的正常发展。;代表文献: 西班牙传教士瓦罗:《华语官话语法》(1703) 马若瑟:《汉语札记》(1728[1831]) 英国传教士马士曼:《中国言法》(1814) 马礼逊:《汉语语法》(1815) 儒莲:《汉文指南》(1866) 英国传教士艾约瑟:《上海方言语法》(1868) 美国传教士高第丕、中国人张儒珍:《文学书官话》 德国人甲柏连孜:《中国文法学》(或《汉文经纬》)(1881);上述著作以各自的母语语法为蓝本,给汉语词类进行初步的分类。 例如,美国人高第丕和中国人张儒珍合著《文学官话》把字分做十五类,初具了汉语字类系统的规模: (1)名头(即名词) (2)替名(即人称代词) (3)指名(即指示代词) (4)形容言(即形容词) (5)数目言(即数词) (6)分品言(即量词) (7)加重言(即程度副词);(8)靠托言(即动词) (9)帮助言(即助动词) (10)随从言(即副词) (11)析服言(即否定副词)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