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北民歌的种类及传播区域
摘要: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区域性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旋律、鲜明的语言特色而独具艺术魅力。本文将分别从陕北民歌的种类及传播区域对其进行阐述。
关键词:陕北民歌 号子 信天游 小调 传播区域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即兴而作、即兴演唱、口耳相传的民间艺术。“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下来并进而发展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产生和形成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础”。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大量人类遗址的发现表明这里曾经是我国文化发展的辉煌之地。“黄土高原在遥远的古代森林茂密、水草丰盛,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好地方”,后因地质因素加上历朝历代的滥垦滥伐,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成为了现在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的地形地貌,就是在这块贫瘠的黄土地上,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
一、陕北民歌的种类
陕北民歌按演唱内容、形式和体裁大致可分为号子、信天游和小调。
1、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着劳动歌唱的民歌,通常是在集体劳动时歌唱。陕北的号子主要有黄河船工号子和打夯、打硪号子等。黄河从青海发源,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至陕北府谷县沿晋陕打峡谷奔流而下,船工多往返于晋陕两岸,靠摆渡和短途运输为生。流传至现在最著名的黄河船工号子是《黄河船夫曲》。
打夯、打硪(也叫拉硪)是陕北高原重要的劳动形式,陕北土石工程较多,修窑、筑坝都要抬夯、打石硪,因而打夯号子、打硪号子也就成为陕北劳动号子中较为普遍的歌唱形式,这两种号子也只是在砸地基或打桩时为统一劳动动作、活跃情绪而即兴演唱的。打夯号子的代表曲目有《调来着》《轻轻起慢慢放》等。打硪号子代表曲目有《这一硪拉的美》《乡里大嫂好吃嘴》等。
2、信天游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陕北地区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旬比较开放,音区较高,音乐跨度较大,下旬比较收拢,旋律曲折下行,表现出叙事性的特点。信天游的曲调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音调高亢开放、节奏比较自由的山歌类型,一种是音调平和舒展、节奏匀称规整、结构较严谨的小调类型。前者代表曲目有《脚夫调》《兰花花》等,后者代表曲目有《人人都说咱们两个好》《你妈妈打你不成材》等。
3、小调
小调也称小曲,结构形式比较规整,曲调比较委婉流畅,具有曲折、细腻的表现特点。陕北小调可分为一般小调、丝弦小调、秧歌小调、风俗小调和吟唱调。
(1)一般小调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演唱的歌曲,以社会问题和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其演唱不受环境的限制,随时随地均可以演唱。一般小调分为两类:一类是本土小调,“是人们根据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特殊人物、特殊事件,结合自己的遭遇和体验而编成的叙事歌曲”。③如《揽工调》、《卖娃娃》、《走西口》等,都是封建社会陕北农民悲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其曲调是地道的陕北风格。另一类是地方化了的外来小调,如《画扇面》、《张生戏莺莺》等,这类小调大多是外地流传而来的明清小曲,经过多年的融化演变,已具有陕北音乐风格。
(2)丝弦小调
是一种带丝弦乐器伴奏的坐唱或表演的民歌形式,明清以来在榆林城内和府谷、神木一带较流行,流行在府谷、神木的叫“二人台”,流行在榆林城内的叫“榆林小曲”。二人台又叫打坐腔,因其剧目大多采用一男一女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伴奏乐器为扬琴、四胡、枚(笛子)和四页瓦。代表曲目有《拜大年》《走西口》《涨五月散花》等。榆林小曲又称“要丝弦”、“榆林清唱曲”,形成并主要流行于榆林城内,相传由明代驻扎在榆林一带的军官蓄养的歌伎从江南带来,唱段多为叙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风味,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特征,一方面又吸收了陕北当地的民歌小调,演唱榆林小曲的人,以小手工业者居多。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另加琵琶、筝、三弦等弹拨乐器,有时加用月琴或京胡,打击乐器用一只小瓷碟。代表曲目有《进兰房》《九连环》《放风筝》等。
(3)秧歌小调
陕北秧歌是流行在陕北地区的民间歌舞形式,春节是闹秧歌较为集中的时期,期间的秧歌活动包括谒庙秧歌、彩门秧歌、拜年秧歌、太场秧歌、九曲秧歌等多种形式,秧歌中演唱的主要是陕北地方小调、道情、秧歌戏等。代表曲目有《无事出东门》《十对花》《进了大门喜冲冲》等。
(4)风俗小调
风俗小调是在民间风俗性活动中演唱的歌曲,陕北的风俗小调包括酒曲、猜拳调、神宫调、祈雨调等多种。
酒曲是陕北民间喜庆饮宴时演唱的一种歌曲。“酒曲的曲调不多,多为一曲沿用,如《月儿弯弯照高楼》《杭州买药》《赶骡子》《唱老六》《老爷挑袍》《米脂出了个李自成》等,均为同一曲调,只是按词行腔,稍有变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