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战火中走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他从战火中走来      作曲家肖民今年81岁,军旅生涯69年,却依然头脑清晰、思路简洁。他儒雅、谦和、达观,一生勤奋好学、执着追求。2007年,中国音协为他颁发了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该奖参评条件:必须是80岁以上成就卓著者。这表明了:获奖者曾经历过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抗日战争。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有着一批像肖民这样的“小八路”被卷入了战争的浪潮中。他们战斗在抗敌最前线,用音乐表达抗日军民的心声,鼓舞斗志,发动群众,瓦解敌人。肖民感慨地说:“是历史锻造了我们这一代人。这个奖是对我们这一代音乐工作者,在民族危难时刻有所作为的一种肯定,我因此而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幸运,在这批人当中,有的已经牺牲,有的刚刚离开我们,而我则是一名幸存者。一想到这儿,就禁不住内心的激动,我所得到的这份荣誉,应当属于我们这一批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音乐家!”      让作品留在战士的心中      1945年,八路军准备解放鲁南重镇临沂城,盘据临沂城的伪军司令王洪久部打出国民党旗号固守。攻城前夕,领导派肖民和傅泉去做瓦解敌军的工作。他俩来到城墙边,趴在护城河外的屋脊上,高声喊道:“日本鬼子马上就要完蛋了,你们不要再替他们卖命了!沂河两岸的人民受尽欺凌,八路军即将攻城解救临沂的百姓,你们朝天开枪就算还有中国人的良心。现在,我用小提琴拉一曲《沂蒙山小调》给大家听。”于是,肖民便躺在屋脊上拉了起来。先是晓之以理,后是动之以情。临走,听到喊话的伪军朝天放了数枪,算是对他俩的回应。肖民说:“虽然这只是件小事,可对我来说却是一次有意义的经历,事情过后也就渐渐淡忘了。”这次肖民获得“终身成就奖”后,这些往事又浮现于脑海里。那一年,肖民刚好18岁,正是他青春绽放的年代。   1944年,泰石公路北地区解放后,肖民谱写了一曲具有山东风味的歌――《泰石公路北》,刊登在根据地出版的《大众歌声》上。肖民回忆道:“1946年,我们夜行军从临沂到龙口,途中要穿过敌人铁路封锁线。在分不清所在区域时,突闻远处村庄传来悠扬的女声,仔细一听,唱的是《泰石公路北》。抗战时期,唯有革命根据地才会处处有歌声,敌占区却是死寂一片。我的这首歌居然成为判断敌战区或解放区的标志了!顿时内心充满欣慰。”1982年,肖民代表广东音协到济南参加“泉城之秋”音乐汇演,一位歌舞团领导(战时山东地方的老同志)见到肖民后激动地说:“哎呀!你就是肖民呀!有一首《泰石公路北》就是你写的呀!”随后,他马上唱了起来……   过去,无论是省音协拍摄老一辈电视专辑片,还是录制CD专辑,肖民始终保持低调。为此,他歉意地解释道:“我是个音乐创作上的流浪汉――不留底稿的作曲家。但最满意的少数作品也会留在身边。1946年,我随山东军区政治部30多名干部走海路向东北进发。到达龙口港,我们换上便衣,扮成商人,按上级规定,必须将带有八路军标志的物件清除掉。当我们的小船驶入渤海主航道时,见到敌舰向我们驶来,领队的陈沂同志下令:谁身上还带有八路军标志的东西?赶紧丢掉!我只好将身上仅存的两份歌谱和一条心爱的皮带丢入了茫茫渤海。那一刻,一种悲壮感油然而生。从此以后,便养成了不存底稿的习惯,作品若是被大众接受、流传起来了,也就没有留存的必要;若是没能流传,那就更不必保留了。”从这个小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肖民一直持有的淡泊和洒脱的心态。      与“do、re、mi”结下良缘      肖民1927年生于山东单县。父亲是地下党员、小学教师(战争时期牺牲)。1939年,他才12岁,父亲就送他参加了八路军。在115师某团宣传队做宣传员时,他表现出来的第一个才干就是为连队和群众教唱歌。活泼热情的肖民十分受战士、群众欢迎。部队一集中就相互间拉歌,哪个连队能唱出新歌就最“牛”,这便激发了肖民的创作冲动。在行军的路上、在打仗和演出之余的间隙、在房东老大娘的炕头上,肖民开始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写作。因为生活在连队,与战士们生死与共,创作的歌曲能及时反映战士们的心声,例如:《走得快,打胜仗》、《汽车兵团之歌》等歌曲。1944年,他的成名作《群众是我们的靠山》,一经教唱,流传很快,成为部队保留曲目,并于1964年,作为“抗战歌曲精选”被《人民日报》重新刊载。就是这样,为了抗战胜利的需要,肖民与do、re、mi结下了良缘,走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   抗美援朝期间,肖民写了舞剧音乐《母亲在召唤》以及合唱《再见吧!阿妈妮》(与人合作),深受广大指战员的喜爱,曾流行一时。1953年,肖民担任战士歌舞团合唱指挥,工作之余,对创作难点(和声、配器)边学边用。1956―195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后,拓展了音乐知识,丰富了创作技巧,使他的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期。男声小组唱《我们是无敌的夜老虎》,巧妙地运用了附点和休止符,形成了富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