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博物馆界的“宁波人现象”-徐学敏精选
中国博物馆的“宁波人现象”
徐学敏
在中国博物馆界,百年来涌现出一批可圈可点的“甬军”人物,奠定了宁波人在博物馆界的声望,形成了中国博物馆的“宁波人现象”。
一、“二马”鼎立南北
中国顶尖的博物馆,北数故宫博物院,南称上海博物馆。而这两家著名的博物馆,在创建关键时期,都有一位“马姓”人物(分别是马衡院长和马承源馆长)立下了不朽的汗马功劳,这鼎立南北的“二马”,都是宁波人。
马衡:创造“二战”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奇迹
马衡先生,字叔平,别署无咎、号端庐、凡将斋主人,室名觯庐。生于1881年6月20日(清光緒七年五月二十四日),卒于1955年3月26日,宁波鄞县人。1901年肄业于南洋公学,能诗词、工书法、精篆刻的艺术家,可谓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中国当代著名金石学大师、书法家,历史、文物、考古专家,中国近代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曾学习经史、金石诸学。精于汉魏石经,注重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导师,讲授金石学,同时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时汉魏石经适大量出土,深所致力,有《汉熹平石经论谙尧四篇残字跋》、《集拓新出汉魏石经残字目》及其二编,《从实验上窥见汉石经之一斑》等著作。又尝从事“新嘉量”研究,有《新嘉量考释》一文,并据此器以作《隋书律历志十五等尺》。叔平先生素重实践,不殚辛劳,走出书斋,进行考察,自一九二三年以来,先后至新郑、孟津调查铜器出上地、洛阳圪垱调查汉魏石经出土地,并参加貔子窝、燕下都之发掘。其后半生,已从金石学之探讨,跨进考古学之研究。
1924年11月受聘于 “清室善后委员会”,参加点查清宫物品工作。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曾兼任临时理事会理事、古物馆副馆长,1926年12月任故宫博物院维持会常务委员。1928年6月南京政府接管故宫博物院时,曾受接管代表易培基的委派,参与接管故宫博物院的工作。1929年后,任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兼古物馆副馆长,1933年7月任故宫博物院代理院长,1934年4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抗战期间,他带领故宫文物西迁,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奇迹。抗战胜利后,主持故宫博物院复员与西迁文物东归南京的工作。北平解放前夕,为确保故宫建筑与文物的安全,他坚守院长岗位,并与社会名流呼吁国民党当局避免战火,保护北平文化古城。 北平解放后继续留任故宫博物院院长。1952年,调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1955年3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马衡先生一生致力于金石考古研究,锲而不舍,许多研究结论至今被国内外金石考古学界视为定识,声誉久享。在书法、治印方面亦有所长,篆、隶、行、草皆能,作品具商周金文遗韵,书风古雅,自然天成,将笔墨与篆刻相结合,深得碑刻之法度,形成个人书法之独特风格,在四海之内享有盛名。西泠印社草创时期,他已列名社籍,时年三十岁。编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印存》等,著《凡将斋金石论丛》等。马衡先生以他卓越的学术和艺术成就,受到当时艺林学子的普遍敬重。因此,虽然远在北京工作,但众望所归。1927年,吴昌硕先生逝世后,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遥领社职”,对抗战胜利后西泠印社活动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郭沫若先生对他的学术成就给予了中肯的评价,说:“马衡先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而又锐意采用科学的方法,使中国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马衡先生曾任故宫博物院19年院长,新中国解放前夕,虽为蒋介石的宁波老乡,马衡又反对国宝迁台湾,坚决回绝蒋介石去台湾的盛请,而留在祖国大陆。1952年马衡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时,将自己珍藏的400多件甲骨、碑帖等捐给了故宫,他去世后,子女遵其遗愿,又将其花费毕生心血收购来的1.4万余件文物全部捐赠给了故宫。
另外,马衡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时,与兄长马裕藻、弟马鉴、马准、马廉一起,并称北大著名的“五马”教授,“五马”对文史造诣颇深,并都对文博事业作出了较大贡献。
马廉在1933年宁波天一阁藏书楼重修时,将自己收藏的1000多块汉晋古砖悉数捐给天一阁,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命为“千晋斋”,意为“千余枚晋砖”。马廉先生逝世后,他一生收集的928种5386册戏曲小说古籍入藏北大图书馆,该馆专辟“马氏藏书”室保存。
马裕藻在1945年去世后,其女按照他生前的心意,将他2.1万册藏书捐献给了北大图书馆。
马承源:一生但为文物谋
马承源先生,宁波镇海人,生于1927年11月3日,在学生时代即投身革命。1954年12月到上海博物馆工作后,靠勤学苦钻,学养日深,终于成为驰名全国的文博专家,并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新中国的文博事业。
马承源先生1985年3月起任上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