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三四十年代的诗歌.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九三四十年代的诗歌

专题九 三四十年代的诗歌 多元并存、多向互补的格局: 30年代 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诗人群 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诗派及以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 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诗人群 40年代 以胡风和艾青为代表的七月诗派 以穆旦、袁可嘉为重要代表的九月诗派 一、三四十年代的诗歌概况 普罗诗派 蒋光慈(《新梦》《哀中国》) 郭沫若(《前茅》《恢复》) 殷夫 中国诗歌会(蒲风) 密云期诗人群 臧克家 后期新月诗派、现代诗派 一、现实主义派诗歌 1.??殷夫的诗歌: (1909——1931),原名徐伯庭,笔名 白莽、任夫、沙洛等,浙江象山人。 鲁迅在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作序时, 称其诗为“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是“别一世界”(即无产阶级新世界)的诗。 2、中国诗歌会诗人群 1932年9月,在“左联”的领导下,“中国诗歌会”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群众性的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 在《缘起》和《发刊诗》中阐明了自己的创作主张,并以《新诗歌》作为机关刊物,随后广州、北京及日本的东京都成立了分会,并先后出版诗刊,吸引了一批诗人。 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 创作主张 (1)“捉住现实”:即诗歌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创作表达反帝反封建思想的作品; (2)“大众歌调”:即提倡诗歌大众化,要求诗的表现形式应大众化、民族化,使诗普及到群众中去。 主要内容: ①写农民的苦难与反抗斗争。(蒲风:《茫茫夜》、《六月流火》; 王亚平:《农村的夏天》、《十二月的风》; ②写反帝抗日 。(穆木天:《守堤者》、《流亡者之歌》等)? 特点: ①描摹重大题材,揭示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或社会主题。 ②直抒胸臆,直接描摹,不尚意象。 ③语言通俗,体式自由。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 ①在诗作中为苦闷、彷徨中的中国青年提供了与“新月派”、现代派,以及中国诗歌会诗人都不同的人生态度。 ②描写了农民形象和乡村景色,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拓了新的天地。 ③内容广泛 A、反映农村破产和农民的苦难生活,如《老马》、《难民》 B、表现自我人生体验到的“永久性真理”如《生活》、《希望》 C、表现反帝情绪,如《罪恶的黑手》 D、通过自我抒情为时代、历史摄影,如《自己的写照》、《运河》。 特点: ①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炼、整齐,讲究诗的节奏、韵律,以格律诗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 ②擅长比喻,把感情和倾向性凝聚、隐蔽在诗的形象里,化思想、概念为具体形象。 ③重视炼字炼句,尤重动词。 ④诗风质朴凝炼、含蓄深沉。 《老马》:不堪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 装车(实写) 扬鞭出发(虚实结合) 老马(农民) :倔强、坚忍、悲愤、无望 主人(统治者):贪婪、残忍、凶狠、无情 作者 :同情、不平、愤怒、诅咒 二、现代诗派与戴望舒 1.产生过程 现代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1932年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的委托,创办了纯文艺刊物《现代》,致力广泛介绍文学的世界新潮并偏重于现代主义创作理论的倡导,同时大量发表诗作。 戴望舒、施蛰存、卞之琳和何其芳为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戴望舒是主情派代表,卞之琳是主智派代表。 2.诗歌主张 其一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 其二是“现代的词藻”,指的是能表达“现代人”情绪的词语; 其三是“现代的诗形”,指的是现代口语式自由体诗。 3.基本特征 ①诗作内容:多写自我情绪与感觉, 现代诗派以诗歌作为痛苦灵魂解脱、净化的途径,表达的是“浊世的哀音”。 ②从诗的体式上看: A、审美原则:朦胧美 B、表现方法:多意象的组合,非逻辑的观念联络; C、形式体制:散文化的自由体。 “汉园三诗人”的诗作: “汉园三诗人”是因《汉园集》而得名。《汉园集》是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3位青年诗人的诗作合集,内收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与卞之琳的《数行集》。如果说“新月派”与现代派诗人主要是从西方汲取艺术养料,则《汉园集》诗人堪称是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结合后的“新生代”。 何其芳 何其芳 (1912-1977),四川万县人,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 。 诗中冷艳的色彩、感伤的情调和精致的艺术,同时交汇着东、西方诗歌的影响。 前期抒情诗的特点是:以象征手法和华美多姿的文字,融化晚唐五代诗词的意境,唱着忧郁缠绵的爱情、梦和对美的追求,如《预言》。 抗战前,何已开始转变美学追求,到了40年代,其诗作则以歌唱群众、青春、自我的变化为特色。其中,《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生活是多么广阔》等代表作品,显示出热情明朗、乐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5201314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20100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