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PPT
第五节 抗病毒药 一、 核苷类抗病毒药 核苷是由碱基和糖两部分组成的。五种碱基(A,C,T,U,G)中的一种与核糖或去氧核糖所形成的各种核糖核苷或脱氧核糖核苷称天然核苷。若对天然碱基或糖基中的基团进行化学修饰后形成的核苷称为人工合成核苷,有可能成为天然核苷的抑制剂,抑制病毒或宿主细胞的DNA或RNA聚合酶活性,阻止DNA或RNA的合成,从而杀灭病毒。核苷类化合物在抗病毒药物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第五节 抗病毒药 碘苷是1959年合成的第一个临床有效的抗病毒核苷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相似,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竞争性地抑制DNA聚合酶,阻碍病毒DNA的合成。 齐多夫定在细胞内活化为HIV-1逆转录酶底物的竞争性抑制剂-活性三磷酸衍生物,抑制HIV-1逆转录酶活性,阻碍病毒DNA的合成。齐多夫定是的第一个用于艾滋病及其相关症状治疗的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多采用联合用药。 第五节 抗病毒药 司他夫定为脱氧胸苷的脱水产物,引入2,3-双键。司他夫定对酸稳定,口服吸收良好。进入细胞后,在5’位逐步磷酸化,生成三磷酸酯,从而抑制HIV逆转录酶活性和病毒DNA的合成。司他夫定对HIV- I和HIV-Ⅱ有同等抑制作用,对齐多夫定产生耐药性的HIV- I病毒株也有抑制作用拉米夫定是双脱氧硫代胞苷化合物。其作用机制和齐多夫定相似,在细胞内生成三磷酸酯而发挥活性。拉米夫定对逆转录酶的亲和力大于人DNA聚合酶的亲和力,因而具有选择性作用。其抗病毒作用强而持久,且能提高机体免疫机能,还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第五节 抗病毒药 开环核苷类是一类新型结构的非糖苷类核苷类似物。1971年在研究核苷类药物作用机理的过程中,发现核苷糖环部分并非必需的结构,进而合成了一系列开环核苷化合物。 第五节 抗病毒药 阿昔洛韦,又名无环鸟苷,是开环的鸟苷类似物,其作用机理独特,主要抑制病毒编码的胸苷激酶和DNA聚合酶,从而能显著地抑制感染细胞中DNA的合成,而不影响非感染细胞的DNA复制。地昔洛韦是阿昔洛韦的前药。地昔洛韦在水中溶解度比阿昔洛韦大18倍,口服吸收好,毒副作用小,进入体内后被黄嘌呤氧化酶作用转化为阿昔洛韦而产生活性。 第五节 抗病毒药 昔洛韦作用机制和阿昔洛韦相似。更昔洛韦对巨细胞病毒的作用比阿昔洛韦强,在抗脑脊髓炎和肠道炎方面疗效显著。 喷昔洛韦是更昔洛韦的电子等排体,具有和阿昔洛韦有相同的抗病毒谱。 法昔洛韦是喷昔洛韦的前药。法昔洛韦口服后在胃肠道和肝脏中迅速被代谢产生喷昔洛韦, 第五节 抗病毒药 利巴韦林 Ribavirin 第二节 抗结核药 利福平在肠道中被迅速吸收,但食物可以干扰吸收。因此,使用该药时,应空腹服用。 利福平体内主要代谢为C-21的酯键水解,生成去乙酰基利福平,它虽然仍有抗菌活性,但仅为利福平的1/8~1/10。可在尿中发现去乙酰化物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物。利福平的另一个代谢物为其水解物3-醛基利福霉素SV。它虽然有抗菌活性,但比利福平低。本品代谢物具有色素基团,因而尿液、粪便、唾液、泪液、痰液及汗液常呈橘红色 第二节 抗结核药 以利福平为基础,进一步合成其衍生物,其中在临床和药效方面较为突出的有利福定和利福喷汀。 第二节 抗结核药 利福定为利福平哌嗪环上的甲基被异丁基取代的衍生物,抗菌谱与利福平相似,对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用量仅为利福平的1/3时,即可获得近似于或高于利福平的疗效,而且与利福平相比口服吸收好,毒性低。利福喷丁为利福平哌嗪环上的甲基被环戊基取代的衍生物,抗菌谱与利福平相似,但其抗结核杆菌作用比利福平强2-10倍。 第二节 抗结核药 利福霉素类抗生素能与细菌的DNA依赖性RNA聚合酶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抑制该酶的活性,从而在细菌合成RNA时,抑制初始RNA链的形成。 第十六章 合成抗菌药、抗病毒药和抗寄生虫药 第四节 抗真菌药 Antifungals drugs 第四节 抗真菌药 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病。真菌可引起皮肤、黏膜等浅表处的真菌感染,也可引起皮下组织、内脏等深部组织的真菌感染。 第四节 抗真菌药 前者称为浅表真菌感染,传染性强但危害相对较弱,而后者称为深部真菌感染,传染性小但危害性大,常可导致死亡。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或滥用,各种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放射治疗使机体对真菌抵抗力下降,大型手术、器官移植能使患者机体免疫系统损伤,深部脏器的真菌感染发病率愈来愈高,也愈来愈严重。因此,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开发日益受到重视。 第四节 抗真菌药 临床上使用的抗真菌药物可分为抗生素类抗真菌药和合成抗真菌药两大类 第四节 抗真菌药 一、抗真菌抗生素 抗真菌抗生素分为多烯类和非多烯类, 第四节 抗真菌药 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是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由放线菌产生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