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势杂交育种ppt课件
园艺育种学-优势杂交育种 一、杂种优势的定义 1.杂种优势(Heterosis):指具有不同遗传性 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F1),在诸方 面都优于双亲的现象。 2.分类:根据杂种优势性状表现的性质,可以把杂种优势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①体质型,杂种的营养器官发育良好,如茎、叶生长发育旺盛,产量高; ②生殖型,杂种的生殖器官发育较强,如结实器官增大,结实性增强,种子和果实产量高; ③适应型,杂种具有较高的生活力、适应性和生长竞争能力。 3.度量方法 为了便于研究和利用杂种优势,通常采 用下列方法度量杂种优势的强弱: 1)超中优势:以某一性状的双亲平均值也称中亲值(MP)作为度量单位,用以度量F1与双亲平均值之差的测定方法,用公式表示如下: 2)超亲优势 显性假说的不足之处 ①该假说只考虑等位基因的显性效应,没有考虑等位基因的杂合本身所起的作用。无法解释数量性状是多基因遗传的,等位基因间往往不存在明显的显隐性关系。 ② 该假说只考虑到非等位基因间的显性加性效应,没有考虑非等基因间的互作效应,无法解释F1出现的杂种负优势,无法解释自交系的产量与其杂交种的产量之间没有高度的相关性。 例如: 一个基因A由于突变产生复等位基因,a1、 a2、a3……等。 在杂合状态下彼此没有显隐关系,但在生理 机能上,则各有微小的差异。 纯合个体(a1a1、a2a2)只有一种代谢功 能, 杂合个体(a1a2、a2a3)则有两种代谢功 能,因此a1a2的效应值有可能大于a1a1的效 应值,出现超显性现象。 根据超显性假说,杂种优势来源于基因的杂 合状态,一旦纯合、优势便会消失,因此该 假说可以说明为什么杂交亲本要求选配亲缘 关系远的,地理来源和生态类型差别大的自 交系杂交。该假说又称为等位基因异质结合 假说。 超显性假说的不足之处: 该假说着重于基因的杂合性,同样不能解释 所有的杂种优势现象。 例如:用聚合改良法,即用多个自交系通过—系 列杂交将其优良基因聚合在一起的方法育成的两 个自交系杂交,较之两个原始自交系杂交所得到 的杂种杂合状态是降低了,而按该假说,丰产性 也相应的下降,而实际并非如此。 四、杂种优势的利用概况 公元前548年《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了马和驴杂交后代骡子超过双亲的现象。 1637年出版的《天工开物》一书中有关于养蚕业利用杂种优势的记载。 对杂种优势的科学研究始于19世纪中叶,孟 德尔(Mendel,1865)在他著名的豌豆杂交 试验中,观察到杂种优势现象后提出“杂种活 力”的术语。杂种优势理论奠基人达尔文 (Darwin,1866)首先发现玉米杂种优势现 象,指出玉米异花授粉与自花授粉后代,株 高之比100∶80。1907年谢尔首次提出“杂种 优势”这个术语 杂交玉米──美国的W?J?比尔自1862年 起,就研究杂交玉米。他于20世纪初发现, 因同系近亲繁殖而减低的植物活性,可通过 杂交恢复。比尔强调花粉来源对玉米的改 良作用,他首先利用玉米品种间的杂交优势 来提高产量。1908年,美国的G?H?舒尔最先 报道了玉米自交系间的杂种一代的增产效果 。舒尔提出,自交会使植株变弱,但可通过 杂交恢复优势,这为玉米杂交奠定了理论基 础。然而当时还缺少一种杂交玉米的方法。 1918年,美国的D?F?琼斯创造了 “双交” 法。他利用4个自交系进行杂交。A和B、C和 D各组成一对杂交,当其后代再杂交时,就可 得到一个由ABCD组成的双交种。“双交”法 为选育杂交良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1921年,美国康涅狄格州农业试验站报道了 第一个生产用双交玉米品种。1926年,H?华 莱士和L?裴斯特选育出适于高产杂交玉米品 种。1930年,杂交玉米开始向美国农民广泛推 广。到1943年,双交种已占美国播种面积的50 %,1960年占到96%。 60年代后,美国又发展了制种手续比较简 便并能进一步增产的单交和三交玉米。到70 年代后期,美国已用单交种代替了大部分双 交种,这期间,美国的玉米平均亩产由100多 公斤提高到425公斤左右。杂交玉米在其它国 家也获得了普遍增产。 杂交稻──1960年,美国福特基金会与 洛克菲勒基金会在菲律宾建立国际水稻研究 所。1962年,该所利用我国台湾省的3个矮秆 品种和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国的高秆品 种杂交,选育出一种矮秆、早熟、高产的品 系。1966年定名为“国际水稻─8(IR─8)”。 到80年代,在东亚(不包括中国)、东南 亚、南亚和拉丁美洲已种植国际水稻上亿 亩,有的一季每亩产量高达600公斤以上。被 誉为 “奇迹稻”。 60年代初,中国的袁隆平等人也开始研究杂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