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齐家文化玉器真伪重析
《收藏》2008年6期发表了檀瑞林《真假传世齐家文化玉器辨析》和刘继涛《质疑》二文,质疑《收藏》2008年1期戴应新先生《又见齐家文化玉器》。
我与戴应新先生相识于2005年,先生儒雅的学者风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令我折服,他以渊博的文物知识,为我解读了许多困惑。先生《又见齐家文化玉器》一文中所载玉器,一部分便是我的藏品。
我认真地拜读了檀、刘两篇文章,有一些不同看法。檀文首先提出戴文中图8、9、10、13、17、21、22、23所示8件玉器的孔均为直孔,与齐家玉器的特征不符。俗话说“看玉先看眼”,檀文的切入点是对的。但仅凭几幅照片就断定是直孔,是很不妥当的。以檀文所提供的4幅图片来说,其中能看到穿孔的3件玉器应为“马蹄孔”,怎么看起来也像直孔?可见仅凭图片判断是靠不住的。实际上檀文所列举的8件玉器的孔均为一面坡的马蹄孔。
其次是皮壳、包浆。玉器的皮壳、包浆是由不同的玉质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呈现的一种着色现象,绝非一致。皮壳应与沁色一致,浑然一体。而包浆则是不太可靠的,因为假玉器的包浆,有的做得也十分好。在这方面,要综合玉质、沁色、皮壳、琢工、打磨、包浆等进行全面分析,方可得出正确的结论。檀文所指8件玉器,表面干涩、灰暗、没光泽、无包浆等结论,可能过于武断。图片仅能反映玉器的大概轮廓,这是业内人所熟知的基本道理。实际上戴文所举这些玉器,大部分沁色丰富,过渡自然,皮壳老旧,包浆厚重,有岁月感,用手抚之,皆有婴孩肌肤之感,断然予以否定,有欠思虑。
第三讲沁色。高占玉的沁色成因十分复杂,绝非几句话所能概括。戴文中所载玉器大部分为蛇纹石类地方玉种,沁色普遍较重,但它们有一个共性,几同类玉质的玉器,沁色基本类同。近观实物就会发现,所有的沁色都按玉之纹理而分布、变化。大多已沁入肌骨,过渡自然有序,与假玉器的人工沁色有天壤之别。由于戴文所举器形较大,图片所反映的只是实物的几十分之一,能不失真吗?
第四是器形,齐家文化玉器以造型丰富有别下其他考古学文化而著称于世,拿今人的思维去判断古人的艺术手法,有些荒谬。檀文中图2,3所示,器形就十分怪异,为笔者所仅见,能依此而判定其为伪吗?
最后是关于绿松石之说。不知檀先生根据什么就判定是人造绿松石。诚然,现在市场上充斥着的假玉器上有不少是嵌着绿松石类的东西。笔者所见也不少,而戴文中所载嵌绿松石器,有随形稍作加工的,有椭圆的、圆形等各种样式,皆突出于玉器表面。这些嵌松石器,我们都逐一严格审定过,全是天然绿松石经琢磨嵌在玉器中。加工制作得十分精良、细致。
檀氏说松石间距随意,其实先民没有量具,尺寸只能基本等同,无一例外,请檀先生仔细量一下自己文中所载玉琮和裤衩状器的尺寸,看是否一致,左右是否等同,自然便知。
刘继涛《质疑》一文,首先用结论性的口吻总结了5点,认为戴文所载皆属伪造,并以甘肃庄浪、静宁二县馆藏齐家玉器予以佐证。
首先,我们要知道齐家文化涵盖甘、青、宁、陕西北部、内蒙西南部等广袤地区,方圆几十万平方公里(见1990年版《中国彩陶图谱》)。由于地域的关系,齐家玉器器型十分丰富,玉料更是多样,各地也不尽相同,岂能用庄、静二县之物去套用。
刘文中讲:“齐家文化玉器,钻孔多为一面管钻,孔呈马蹄形状,钻透的一面有裂纹毛刺。”请问,管钻如何能形成马蹄孔?这是何方技艺?笔者孤陋寡闻,只知实芯钻方可形成马蹄孔。管钻则为直孔,如良渚玉琮高40多厘米的孔皆为管钻所致。这是玉器加工的基础常识。
刘文中又讲齐家文化所用玉料,“常见的有新疆的和田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等,另外还有东北的岫岩玉等。”众所周知,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所谓新石器晚期,即人类尚未脱离石器时代,是玉、石共用时期,大多是就地取材。甘肃地产蛇纹石类玉石较多,如酒泉墨玉、武山鸳鸯玉、榆中马衔山玉皆为代表。还有青海的透闪石类白玉、青玉等。新疆的透闪石、角闪石类的昆仑玉、和田玉则为少数。这是不争的事实。刘文中所称齐家文化玉器主要是以新疆的和田玉为主的各色玉料,这种观点和今天人们的赏玉标准何其相似乃尔。刘文中谈到东北的岫岩玉也出现在了齐家文化玉器中,更是闻所未闻。齐家文化时期怎么又出现了一条几千公里的玉石之路?何时发现?实物在哪?
刘文最后讲到戴文所载皆为伪造品,并称在兰州城隍庙店铺和私人手中随处可见。本人家居兰州,爱玉,每逢周六、周日,必到城隍庙一转,怎么就没有刘先生之机缘,见到这类器物?至于刘氏称之为离奇的大玉琮,与刘氏所说静宁、庄浪玉琮一比,自然惊呼。没见过就一定是假的,这不是辩证法。我们不能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和技艺,在中国古代艺术品中,许多技艺失传,至今不解者不胜枚举。
责编 一 粟
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