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漫谈.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夏季养生漫谈

无锡市中医医院 壮 健 夏季养生漫谈 一大要点: 春夏养阳(《黄帝内经》) 人身三宝: 精、气、神 初夏防“湿” 湿邪:江南地区 “梅雨”季节——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中医学指出,湿为阴邪,能伤人阳气,因其性粘滞、重浊,湿邪有寒湿和湿热两种 特点:容易阻抑气机,困遏脾胃,因湿而得病,多缠绵难愈,这就是湿邪的病理特征。 表现:食欲不振,身体困倦,头昏乏力,舌苔白腻 养生要点: 1.适度运动,以助阳气运行:讲科学,勿过度 2 .饮食有节,防止病从口入:不要过食生冷食物 3.食疗:应对湿热天,要多吃米仁粥、百合、山药等,不宜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必要时可服用健脾化湿药物,如藿香正气水(丸)等。 盛夏防“暑” 暑邪: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同时肌体阳气外发。 特点:其性炎热,容易耗气伤阴;暑多夹湿 表现:口渴,身热,乏力,易发脾气,舌质红舌苔少 养生要点: 1.科学饮水:喝多点水,而且是温水比较好,每天要喝七八杯白开水。身体要随时保持水分和补充水分,水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明,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2.应时起居:夏季则宜晚睡早起,中午尽可能午睡。切记不能阴凉处久坐、久卧、久睡。更不宜久用电风扇,因夏令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开,易受风寒侵袭,吹的时间过久可能会引起头痛、腰肌劳损、面部麻痹或肌肉酸痛等。 3. 3.养护阳气:炎热夏季,很多人会患空调病,人们白天夜里都开着空调,室内外温差可以达到十几度,加上大量食用冰品冷饮,肯定会伤阳气。因此,要注意居住环境不要过于潮湿,不要过多吃冰冻及凉食,夜间空调的温度不要开得太低,最好在26℃以上,不要在露天及阴冷的地方过夜。 夏季运动量不宜过大、过于剧烈,应以运动后少许出汗为宜,以免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损伤心阴。 4.调节情志:夏天,酷热难当时,心 情就特别烦躁;现在虽有条件使用空调,但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也容易心神不安。更何况,空调并非万能用品。另一方面则不可忽视主观上的调息静心。到了夏天,不妨有意作一些可以使人心旷神怡的活动:适当地晨练,适当地娱乐,适当地避暑休养。 总之,只有学会自我调节才是上策。 心静自然凉 5.饮食合理: (1)甘凉清润:白扁豆、莴苣、菠菜、藕、茭白、西红柿、空心菜、胡萝卜、鸡蛋、苹果、葡萄、莲子、冬瓜、西瓜 (2)祛暑利湿:绿豆、蚕豆、赤小豆、黄豆、生萝卜、茄子、白菜、芹菜、荸荠、薏苡仁、菜瓜、西瓜、冬瓜、丝瓜、黄瓜、苦瓜 (3)酌情吃苦:苦瓜。清心除烦、醒脑提神,且可增进食欲、健脾利胃。脾胃虚寒者慎用。 几个常见问题的思考 1.如何辨别 “虚汗”:夏季天热,人体正常情况下大量出汗,帮助人体散热,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正常机制。中医认为,汗是人体津液受阳气作用蒸发从毛孔排出的液体。中医认为,动辄出汗多为气虚,汗孔开合失职、统摄无权所致。“肺气不足、卫阳不固”,汗多最易伤津耗气, 轻微活动就大汗不止,汗珠滚滚而下;天气凉爽时仍然汗如雨下;出汗以后常常伴有头晕、气短、食欲不振、困顿疲惫等身体其他系统的不适。 2.夏季如何进补: 原则:着眼补气养阴,以“清补”为宜 (1)补气:太子参、西洋参、党参 (2)养阴: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石斛、百合、 芦根 (3)气阴双补:上述药物配合使用 3.“阴暑”与“冷过敏” 阴暑:是相对于中暑(即阳暑)而言的。中医认为,阴暑是“静而得之”,指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而为病。 主要病状:有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黄等。 冷过敏:主要是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在空调等较冷的环境里频繁喷嚏、流清涕,易误认为感冒 谢 谢 * * A group of scientists in Merck had tried many years and finally got a derivative of thienamycin(n-formimidoyl thienamycin, called imipenem). The compound is much more stable but vulnerable to renal dehydropeptidase I when used in vivo. It took them another ten years to find an renal enzyme inhib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