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代山水游记单元知能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ppt

【优化指导】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代山水游记单元知能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化指导】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代山水游记单元知能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

单元知能整合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 ①判别对所选的几个词语解释的正误;②对某个词语作出多种解释,要求从中选出正确的一项;③与现代汉语比较,要求选择加点的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选项;④通过文言翻译考查对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综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1.一词多义 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例如:“穷”这个词,在“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句中是动词,“到达尽头”的意思;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句中是名词,“边际”的意思;在“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离骚》)和“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荆轲刺秦王》)句中是动词,“遭遇困厄”“走投无路”的意思。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2.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例如:“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句中“悟”通“晤”,面对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句中“冯”通“凭”,乘;“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句中“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通假字基本上是同音代替,或完全同音,或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但也有少数特殊的情况,声母、韵母都不相同。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3.古今异义词 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由于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读,而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规律。 (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等。 (2)词义缩小。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有的表示范围缩小了,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句中的“学者”,文中的意思是“学习的人”“读书人”,而现在指“有专门学问的人”,其使用范围明显变小了。 (3)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币”古代指礼物,现代指“钱”;“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称、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容:容纳。 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恚:怨恨。 D.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解析:B项,容:仪容。 答案:B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解析:要准确断句,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段话的意思。二要分析徐先生对三种人的态度:一是富人,二是穷人,三是相信巫术的人。再加上对句式的分析,如“信而治”与“其不治”的对举,也可用虚词的提示断句如“自是”“乃”等。 答案:C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