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部分 稻种资源及染色体组;一、稻种资源的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一)、野生稻种资源;;;;我国野生稻的类型:
普通野生稻 Oryza rufipogon Griff.
疣粒野生稻 Oryza meyeriana (Zoll.et Merr. ex Steud
药用野生稻 Oryza officinalis (Wall. ex Watt)
;普通野生稻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稻属野生种。 1917年在广东发现普通野生稻。喜温、喜湿、喜光的多年生沼泽植物,分布较广。
具有雄性不育细胞质、优良外观品质和杂种优势相关联的基因等。;
;1949年在云南发现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 )。喜温湿,宜阴凉。高抗褐稻虱,抗白叶枯病
;我国引进的稻种资源;(二)、栽培稻的起源;;;非洲栽培稻的起源;;
DNA标记研究也表明
亚洲栽培稻的籼粳分化。
;籼稻;2、早、中、晚稻的分化主要是对日照长度反应的差异为依据。早稻:感光性极弱,华南及华中的早稻对日照的长短反应不敏感,甚至无反应,温度达到要求,即可孕穗扬花。单季稻(中稻):感光性弱,基本营养生长性强。晚稻:感光性强,华南和华中一带原有的单季稻或连作晚稻对日照长度极为敏感。这一点与华南的普通野生稻类似, 因此,晚稻被认为是从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基本型,而早、中稻则是从基本型的晚稻分化出来的变异类型。
; 中国水稻品种熟期分类
全国性熟期 播种期 抽穗期
早熟 6月下旬
早稻 中熟 7月上旬
晚熟 7月中旬
早熟 7月下旬
中稻 中熟 4月18~22日 8月上旬
晚熟 8月中旬
早熟 8月下旬至9月中旬
晚稻 中熟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晚熟 10月中旬以后
;因此早稻:在我国双季稻地区早季种植,生育期较短,对光照长度反应不敏感,对温度反应较敏感。中稻:在我国双季稻地区作单季种植,也称单季稻,生育期较长,对光照和温度反应不敏感,基本营养生长性强。晚稻:在我国双季稻地区晚季种植,对光照长度反应敏感,后期耐寒性较强。;3、水、陆稻的分化普通野生稻生长在淹水的沼泽地区,因此,水稻是栽培稻的基本型,而陆稻则是适应于缺乏淹水条件下的生态变异类型。全世界大约有1/6的稻田种植陆稻,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其中非洲和拉丁美洲75%的稻区种植陆稻,产量不高。中国的陆稻约1000万亩,占稻作总面积的2%。;;综上所述:
1)籼、粳稻主要是因栽培地带温度高低不同而分化形成的气候生态型;
2)水、陆稻是由于稻田土水分多少不同而形成的土地生态型。
3)早、晚稻是因栽培季节的日长不同而形成的季节生态型;
4)粘、糯稻是直链淀粉含量的多少的不同而形成的品质分化型。;栽培稻系统分类;1、野生稻种资源的保存
方式主要有三种:原位保存(in-situ conservatio
或on-site maintenance)、异位保存(ex-site
conservation或off-site maintenance)和离体保存。(in
vitro maintenance)。
原位保存:在野生稻原始生态环境下,采用一定的设
施,人为地就地保存和保护野生稻种资。费用高难度大。
异位保存:将野生稻搬到新的地点进行种植保存的方式。
离体保存:采集种子和植株部分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保存
种质。;2、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研究
对稻属种间遗传关系的研究是稻种资源利用的基
础。研究表明:在中国稻属中,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
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疣粒野生稻最远。
具有丰富的有利基因,如抗病,虫,旱,涝,冷,
优质,不育基因和杂种优势相关基因等。抗稻瘟病,
白叶枯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褐稻虱和稻瘿蚊
等。
;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杂交转育工作,如1926-1933年,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育成中山1号,表现省肥、抗性好、米质优等特性。
1970年10月,李必湖等在海南发现花粉败育的普通野生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个人简历表格下载word(最新).pdf VIP
- (高清版)-B-T 42286.1-2022 轨道交通电子设备 车载驾驶数据记录 第1部分:技术规范.pdf VIP
- 4. 光伏厂区通讯培训.pptx VIP
- 2025全球稳定币产业发展报告.pdf VIP
- 智能优化算法研究课件-上海交通大学+张立新.ppt VIP
- 小学低年级读本第1讲第二课《我自豪我是中国人》说课稿.pdf VIP
- 共同的纽约OneNYC-2050-包容的经济.pdf VIP
- DLT 5418-2009《电厂烟气脱硫吸收塔施工及验收规程》.doc VIP
- 2024-202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含详解.docx VIP
- 血液透析应急流程图.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