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贵州黔剧的源流、发展与现状
简论贵州黔剧的源流、发展与现状
【摘 要】黔剧是在贵州扬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历了从打洋琴、贵州弹词、文琴戏、黔剧的一系列历史变迁。从原来没有装扮的自弹自演到有装扮有角色的乐队伴奏的舞台表演,是从曲艺艺术形式向戏曲艺术形式的过度和转型。本文重点阐述黔剧的发展演变,及对黔剧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黔剧;源流;发展;现状
黔剧是贵州省的地方剧种之一,由民间说唱――贵州扬琴演变而新兴地方剧种,正式诞生于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20世纪60年代被正式命名。它流行于贵州大部分的汉族城镇地区,其唱腔继承和发展了文琴说唱艺术、表演是在当地民族的民间表演艺术基础上、并借鉴昆剧、京剧等戏曲精华逐渐形成的,经过长期的实践,已逐渐形成具有贵州地方特点与民族特色的剧种。
一、黔剧的源流
黔剧是在贵州扬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贵州扬琴,亦称贵州弹词或贵州文琴,是一种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辅以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箫、笛、节鼓、打板、葫芦胡、碰铃等,分角色坐唱的民间艺术形式。据考扬琴在清康熙年间就开始在贵州流行,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清光绪年间,王石青、蒋发三、丁小瑞在贵阳建立“三友社”,公开演唱扬琴。随后,黔西的“文音俱乐社”、织金的“庭院乐府”、安顺的“相悦茶社”、毕节的“同乡娱乐会”等演唱贵州扬琴的组织、班社相继出现。三十年代续修的安顺府志的访册中,《民间音乐》部分有如下记载:“洋琴,玩扬琴者并非限于洋琴一物,每组共有七、八人,除洋琴外上备有月琴、二胡、琵琶以及萧、笛、竽、鼓、引磬、檀板等乐器,遇人有喜庆事,辄约同侪前往贺之,不去酬劳,受之者则飨以筵宴,名曰打洋琴”。仅此记载,贵州洋琴源于何方众说纷纭,但比较统一的说法是由外地流入贵州,在吸收贵州本土文化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二、黔剧的演变与发展
黔剧经历了打洋琴、贵州弹词、文琴戏、黔剧的一系列演变。从原来没有装扮的自弹自唱坐着表演到有演员装扮并有乐队伴奏的舞台表演,是从单纯的说唱形式向戏曲艺术的过度和转型。
“打洋琴”时期。有关贵州洋琴源流和沿革,有稽可考的文史资料不多,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是三十年代续修的安顺府志的访册中,《民间音乐》部分有如下记载:“洋琴,玩扬琴者并非限于洋琴一物,每组共有七、八人,除洋琴外上备有月琴、二胡、琵琶以及萧、笛、竽、鼓、引磬、檀板等乐器,遇人有喜庆事,辄约同侪前往贺之,不去酬劳,受之者则飨以筵宴,名曰打洋琴”。贵州弹词本中有记载和在传统剧目中用过的小调,有三十余曲,大部分由江浙民歌发展起来的民间小调少部分属于明清的俗曲,这些小调大部分在扬州清曲和受扬州清曲影响的二十余个剧种和曲种中找到类似的曲调,由此可见,黔剧的主要唱腔以及大部分小调,均源于江浙。
贵州弹词时期。贵州弹词发展到光绪年间,进入到鼎盛时期,它在贵州的十七个县和三个市的大部分城镇流传不仅出现了大量的贵州弹词本和一些享有盛誉的演唱者,在音乐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和丰富,〔二簧〕〔二流〕这两个唱腔就是在这个时候融入贵州的,使它拥有〔二版〕〔清板〕〔三板〕〔扬调〕〔苦禀〕〔二簧〕〔二流〕七个唱腔。原为文人墨客的“家玩”曲艺贵州洋琴,也逐渐融入市井街坊之中传唱,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后又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人们没有过多的时间来享受艺术,因此贵州扬琴由由盛入衰。尽管如此,“玩家”仍在活动,同时还出现了地区间艺人的艺术交流,贵州扬琴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顽强的继续前进。
贵州文琴时期。解放后,贵州洋琴又重新蓬勃的发展起来,1950年大定县用贵州贵州洋琴的曲调改变的《穷人恨》一剧与之前的自弹自唱的演出形式有了极大的不同,演员都根据自己的角色进行外表的塑造,有了乐队的伴奏,是一出地方小戏,而不是茶馆里的弹词了,可以说已经是戏曲的雏形。加快了贵州扬琴向舞台艺术发展的步伐。1952年黔西县街道业余扬琴组受京剧,川剧艺术的启迪,产生了要将贵州扬琴搬上舞台演出的想法,经过几个月的筹备,终于将《搬窑》、《百日缘》这两个凝聚了黔西县街道业余扬琴组所有成员智慧与心血的剧目搬上舞台。一经演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好评,1953年他们又为解放军慰问团演出,受到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并鼓舞他们把贵州扬琴打造成地方戏曲,从曲艺形式发展成为戏曲形式,这是艺术形式的变革,这种戏曲形式被成为文琴戏。这个名称据说是因为当时的老艺人认为洋气有崇洋媚外之嫌,故易名为文琴。正与其清淡典雅的唱腔风格相统一,所排剧目成为文琴戏。
黔剧的形成与诞生时期。1959年以前是没有黔剧这个剧种的,但任何事物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借鉴到融合,从生涩到成熟的的过程,当然黔剧艺术也不例外,黔西县业余文琴剧团成立,它多次深入毕节地区的农村进行巡演,其中一年竟达四百余场,它不仅积累了不少的传统和现代曲目
文档评论(0)